
中年男人的收藏清单里,藏着一个另类“泡泡玛特”。
作者 | 韦思时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中年男人的收藏清单里,藏着一个另类“泡泡玛特”。
它就是深耕铜质文创赛道12年的“小众龙头”铜师傅。2025年5月首次递表港交所失效后,这家公司于11月再度冲刺港股主板。若成功,它将拿下“铜文创第一股”的头衔。
核心客群锁定30-55岁男性,客单价约750元,主打铜质摆件、雕塑等文创产品,与泡泡玛特面向年轻群体的盲盒潮玩形成鲜明反差,也因此被业内称作“中年人的泡泡玛特”。
可不同于泡泡玛特所处的千亿潮玩赛道,铜师傅的“池塘”实在太小:2024年铜质文创市场规模仅16亿元,即便稳坐行业龙头,它的营收连续三年也没能突破6亿元。
赛道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如今,这位“中年玩家”的资本化之路再度启程,它能跳出增长的牢笼吗?
一
铜师傅创始人俞光的创业,始于一次“买不起”的挫败。
2013年,他想给公司添一尊铜关公像,走遍市场却被120万的标价吓退。彼时铜材价格并不高,一尊雕像的原材料成本,连售价的零头都够不上。
这种“普通人望而却步,少数人炒得贵”的行业乱象,让深耕制造业多年的他突然意识到:传统铜工艺品行业,早就供需脱节了。
这不是简单的“卖得贵”,而是行业模式的僵化。当时的铜艺品全靠手工打造,效率低、损耗大,中间再经过多层经销商加价,最终价格自然高得离谱。
而俞光手里,恰好握着破解这个难题的钥匙:他创办的雅鼎卫浴,年出口额早已突破2亿元,多年的制造业经验,让他摸清了供应链整合、规模化生产的门道。
“为什么不能用做工业品的思路做铜艺?”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
2013年,“铜师傅”品牌注册,俞光的目标很明确:打破行业暴利,让铜工艺品从少数人的收藏品,变成普通人买得起的家居装饰。
他的打法很直接:用工业化替代手工。把卫浴生产里的标准化模具、流水线作业,原封不动搬到铜雕领域。
传统手工做一件摆件要数周,铜师傅的生产线几天就能批量产出;手工打造的损耗率高,标准化生产却能把成本压到原来的三成。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用效率重构成本结构。
核心逻辑和小米卖手机如出一辙:只留合理利润,把性价比做到极致。
俞光身上,有着浙江商人特有的韧性。1972年出生的他,工艺美术专业出身,早年摆过地摊、卖过保险、做过装修,这些底层经历让他对“普通人想要什么”格外敏感。
作为资深“米粉”,他把小米“专注、口碑、极致、快”的七字诀,改成了铜师傅的“降维、专注、极致、口碑”,甚至直言:“小米不赚差价,我们也一样。”
这份“小米式基因”,很快吸引了雷军的注意。
2017年路演时,两人一聊就合拍。雷军看中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可能性;俞光要的,是资本和资源的加持。
顺为资本领投1.1亿元A轮融资,小米集团紧随其后,雷军更是公开称赞铜师傅是“小米体系外最像小米的企业”。
一年后B轮融资3.1亿元,小米系继续追加,成为公司重要股东,也帮铜师傅快速打通了线上渠道、优化了供应链。
俞光的“极致”,不止在模式上,更在产品细节里。创业初期,他闭关3个月,砸掉上百个不合格的模具,花300万攻克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为了保证质感,每件产品都要过128道工序,表面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粗细;甚至连包装都亲自设计,定制泡沫加硬纸盒,就是为了让产品运输零损坏。后来有30%的用户在好评里说,“连发票都做得像艺术品”。
铜师傅的成长,没走复杂的路线,就是“爆品驱动”。
2014年公司落地后,俞光没急于扩张产品线,而是先做“引流款”破局。2016年,19.9元的铜葫芦一上线就火了,单日吸引300万人关注,成了现象级爆款。
这款产品后来卖了好几年,成了公司的“常青树”,也让铜师傅的名字彻底走进大众视野。同年,公司实现盈利,俞光还顺势把雅鼎卫浴推上新三板,算是完成了资本层面的第一次尝试。
有了资本加持,铜师傅借小米系的资源快速拓展线上渠道,天猫、京东的旗舰店很快就冲到了铜质文创品类的销量第一,线上收入占比很快超过八成。
二
铜师傅的困境,从一开始就写在了赛道基因里:它身处一个看似庞大的文创市场,却挤在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细分巷子里。
整个文创行业看着热闹,像是一片无边蓝海,但往下细分到金属文创,再聚焦到铜质品类,就成了“小池塘”。
铜师傅在这个池塘里已经长成了最大的鱼,几乎把能占的空间都占满了。不管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渠道,提到铜质文创,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
可再厉害的鱼,也没法在小池塘里长到鲸鱼大小,这个赛道的容量,注定了它很难实现爆发式增长。
更关键的是,它的用户群也很“集中”。核心是30-55岁的男性,这群人买铜师傅,图的是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买来要么摆家里装饰,要么当礼物送朋友,消费很理性,重复购买的需求本来就不强。
而年轻消费者对铜质摆件的兴趣有限,就算国潮风刮得再盛,年轻人更愿意为潮玩、美妆买单,想把他们转化成铜师傅的用户,难度不小。
渠道上也能看出局限。铜师傅主要靠线上卖货,线下门店屈指可数。不是不想开,而是铜质文创的线下场景太特殊。
它不像潮玩能靠门店体验吸引年轻人打卡,也不像美妆能靠专柜试用促进成交,开一家线下店的成本不低,能带来的销量却有限,自然没法像其他品牌那样密集布局。
这个小池塘里,还有一条实力相当的“鱼”——朱炳仁・铜。
两家几乎垄断了市场,但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朱炳仁・铜是百年老字号,背靠非遗工艺和大师背书,走的是高端艺术收藏路线,一件产品的价格能抵铜师傅好几件,买它的都是高净值人群,图的是收藏价值和身份象征。
而铜师傅走的是大众性价比路线,靠工业化生产压低成本,让普通人买得起。
两者看似竞争,实则客群重叠度不高,更像是共同把铜质文创市场做大,却又各自被自己的定位框住。
除此之外,铜师傅还得面对“上下夹击”的竞争。
低端市场有不少小品牌,靠降低材质标准、简化工艺打价格战,抢走不少对价格敏感的客户;高端市场则有黄金、银质文创产品虎视眈眈,同样是送礼或收藏,有人更愿意选贵金属,觉得保值性更强;跨界来看,泡泡玛特这类潮玩品牌也在分流年轻消费群体,把原本可能流向文创的预算抢走。
好在铜师傅的护城河还算稳固:自己掌控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成本比同行低;手里攒了一大堆自主设计的IP,不用依赖别人授权;线上渠道的先发优势让它积累了不少忠实用户,这些都是别人短期内学不会的。
但小池塘的天花板终究触手可及,铜师傅只能被迫“破圈”,想跳进塑胶潮玩、黄金文创这些更大的池塘。可这些池塘里,早就有了成熟的玩家。
更核心的问题是客群对不上。铜师傅懂30-55岁男性的需求,却不懂15-30岁年轻人的喜好,也摸不准女性消费者的审美。它擅长的“文化内涵+高性价比”模式,在潮玩和黄金赛道里可能根本行不通。
年轻人买潮玩看的是IP共鸣和社交属性,女性买黄金看的是设计和保值,这些都是铜师傅不擅长的。
说白了,铜师傅的破圈,不只是换个材质做产品,而是要彻底换一套玩法、重新理解一类用户。这对于已经在铜质文创赛道形成固定思维的铜师傅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三
铜师傅的上市之路,更像一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2022年,铜师傅启动A股创业板辅导时,市场一度期待它能成为“铜文创第一股”。但A股对企业的要求很明确:不仅要赚钱,还要有足够快的增长速度,可铜师傅偏偏卡在了“增长”上。
A股投资者担心,这个16亿规模的赛道,迟早会触顶,而铜师傅已经站在了天花板下,未来的成长想象力不够。
最终,2024年铜师傅终止了A股辅导,港股成了它不得不抓住的资本化稻草。
港股的逻辑完全不同。它不那么纠结于短期增长速度,更看重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商业模式是否清晰。
对铜师傅来说,虽然赛道小,但它是绝对龙头,盈利稳定,商业模式也简单易懂。这种“小而美”的标的,在港股反而有了生存空间。
可选择港股,也意味着要面对估值的“打折”。几年间,铜师傅的估值一路缩水,从曾经的高峰跌了不少。
这背后,一方面是市场对小众赛道的天然谨慎,另一方面港股市场里,投资者更偏爱规模大、成长快的企业,像铜师傅这样“增长慢、赛道小”的公司,很难拿到高溢价。而且同类文创企业的估值水平也摆在那里,想靠上市实现估值翻倍,难度不小。
更关键的是,文创企业的估值核心在IP,而铜师傅的IP逻辑,和资本青睐的模式格格不入。
资本喜欢什么样的IP?看看泡泡玛特就知道了。
它的IP能让年轻人疯狂复购,盲盒的随机性、IP的潮流感,让消费者买了一个还想凑齐一套,靠高复购撑起规模。
但铜师傅的IP完全是另一种逻辑:它的IP多是传统神话、民间故事,买回去不是为了凑套,而是摆着装饰或送礼,重复购买的需求本来就弱。
简单说,泡泡玛特的IP是“社交货币”,年轻人买了会晒在社交平台,形成传播;而铜师傅的IP是“生活摆件”,买了之后大概率就放在家里,很难形成二次传播和复购。
这两种IP模式,在资本眼里的价值天差地别:前者能持续创造现金流,后者的增长全靠新客户,天花板一眼就能看到。
铜师傅也在尝试改变。它一边不断推出新的自研IP,一边找热门IP合作,想吸引年轻消费者。但效果并不明显,合作IP带来的收入始终有限,没能成为增长主力。
问题不在于IP数量不够,而在于IP的变现场景太单一。
同样是传统文化IP,三星堆文创能做成文具、美妆、潮玩,覆盖更多生活场景;阅文的小说IP能拍成电视剧、做成游戏,再出衍生品,多维度赚钱。
可铜师傅的IP,不管是自研还是合作,最终大多还是做成铜质或塑胶摆件,场景没打开,IP的价值自然也涨不起来。
对铜师傅来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解决增长问题的起点。
港股能给它提供融资,但能不能实现估值修复。它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么让IP摆脱“摆件依赖”,拓展到更多生活场景;二是怎么打造一个能持续吸引用户的爆款IP,提升复购率。
如果能把IP的场景打开,让传统IP适配更多人群,铜师傅或许能跳出小众赛道的估值陷阱;可如果还是困在“摆件”里,即便成功上市,也可能只是换了一个市场,继续面对增长的焦虑。
港股给了它一个资本化的舞台,但能不能唱好戏,终究还要看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