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军战斗力如何?指挥将军回忆:印军根本不怕死,战死比被俘的多…

印度军队战力如何?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军宁愿战死,不愿被俘虏…提起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不少人印象里是“解

印度军队战力如何?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军宁愿战死,不愿被俘虏…

提起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不少人印象里是“解放军一路碾压,印军不堪一击”。

从全局战绩看,这话似乎没错——一个月的作战周期里,解放军共计歼灭印军四千八百余人、俘获三千九百人,缴获的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更是难以计数,敌我交换比近乎4:1,这样的战果确实堪称一场酣畅淋漓的完胜。

但当年亲身置身战场、指挥过一线作战的将领们,却从来不会用“不堪一击”这样的词汇评价印军。

时任对印反击作战前线指挥部所属藏字419部队政委的阴法唐,晚年在接受军事科学院访谈回忆起克节朗战役时,用“最激烈、最艰苦”两个词为这场开局之战定下了基调。

他坦言:“我们为了达成战术突然性,特意采取夜行晓袭的方式,绕到敌人的侧翼和背后发起攻击,可印军的抵抗意志真的很顽强。”

“他们被印度当局的宣传彻底蒙蔽了,真以为是我们越过边境侵略他们,再加上不了解我们优待俘虏的政策,所以一个个躲在碉堡里死拼到底。”

“很多战斗结束后清点战场,会发现他们阵地上被打死的人数,往往比被活捉的俘虏多得多。”

阴法唐将军的这番话绝非空穴来风,克节朗战役中的龙卡据点之战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当时有143名印军驻守在这个地势险要的据点里,解放军经过多轮猛烈攻击终于将其攻克,战后清点发现,印军有92人倒在阵地上,剩下的51人虽然成了俘虏,但绝大多数都是伤重到无法动弹的重伤员。

为了拿下这个小小的据点,解放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有21名战士壮烈牺牲、29人英勇负伤。

负责第一阶段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后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曾严肃提醒大家:“跟我们交手的印军,不少是二战时期打出名头的所谓王牌部队,绝对不能小瞧。”

“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挺顽强,敢跟我们拼刺刀,发起冲锋时也有章法,根本不是一戳就烂的豆腐兵。”

若印军真是毫无战斗力的“豆腐兵”,又怎么会让解放军在整场战役中付出近两千人的伤亡代价?

要知道,这些伤亡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轻视对手,其实是对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最大的不公。

事实上,早在开战之前,我方高层和前线指挥部就压根没把印军当成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那时的印度,正处在国际舞台的高光时刻,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领袖,同时受到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拉拢,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远比当时被西方封锁孤立的我们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军的实战经验并不匮乏,从二战时期开始就几乎没停止过作战——先是跟随英军在北非、缅甸战场作战,战后又相继参与镇压国内土邦叛乱、两次与巴基斯坦爆发战争,而且多数战役都取得了胜利,这样的实战经历,比当时久未经历大规模战争的解放军还要丰富一些。

正是出于对对手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在战前专门召集会议,当面找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谈话,抛出了两个沉甸甸的问题:“这仗能不能打赢?”“要是万一打输了,后续该怎么办?”

面对主席的追问,张国华没有直接拍着胸脯说“一定能赢”,而是沉稳地回答:“西藏的粮食储备有两亿多斤,足够支撑到打完这场仗,后勤保障没问题。”

这句看似答非所问的话,其实传递出最关键的信心:在高原作战中,后勤就是生命线,只要后勤能跟上,部队就有底气打赢这场硬仗。

毛主席听完后默默点头,随后自己补上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真要是打输了也没办法,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实力还不够,但被他们占领的地方,将来总有一天要拿回来。”

连毛主席都做好了“可能战败”的最坏打算,足以见得当时印军在我方高层眼中,绝对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应对的强劲对手。

评论列表

旺旺先生
旺旺先生 3
2025-11-14 12:42
开始时可能还想着一个印度人能打6个解放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