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钢部长一句“抓好安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直接给近期沸沸扬扬的稀土博弈画了重点。中方这次的发言丝毫没绕弯子,直接点破稀土管控的核心,这东西不是普通商品,是关乎国本的“战略家底”,就算外界猜破头,安全红线也不能松。
一、李成钢部长一锤定音首先,李成钢部长此次的表态其实都是大实话,稀土管控从来不是“对付谁”的武器,而是“保护自己”的盾牌。在芯片、AI 这些未来赛道的竞争中,稀土就像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练得越扎实,跑得越稳当。
而在刚结束的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国际社会就掀起了“稀土猜谜大会”。美方拿着大豆采购的小收获,乐观地觉得稀土供应会开绿灯,欧盟、日本的企业高管连夜开会,盼着中国暂缓新规能变成“永久豁免”。国内网友倒挺清醒,有人在财经论坛留言“别被短期妥协晃了眼”,也有人调侃“稀土又不是萝卜,哪能说送就送”。

新加坡智库创始人Tim Zhang的判断有点意思,他说中方是“谈判前加码”,欧盟布鲁盖尔智库却泼了冷水,警告可能催生出“东西方两套供应链”。但现实很快给出了答案,会谈后中证稀土产业指数涨了2%,北方稀土股价逆势上扬,资本市场比谁都明白,真正的管控力度没减分毫。
这是因为外界盯着“暂缓实施10月9日新规”的字眼欢呼时,其实没看清中方的组合拳。暂缓的是针对境外低比例成分物项的管制,给全球产业链留了适应期,就像给快跑的人递瓶水,不是让他停下来,7类中重稀土的既有管制纹丝不动,这些可是F35战机、先进芯片的刚需原料,断供6个月就能让美方军工产能掉链子。
二、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同步推出的许可绿色通道,人道主义救援、民用科技的申请能加急,避免一刀切误伤无辜。说白了这操作像“带松紧的腰带”,吃饱了能松一点,但勒住肚子的核心部位从没松过。李成钢部长敢拍板“不松劲”,可不是随口说说,中方将背后的账本算得门儿清,其中重稀土储量占全球90%以上,这是传家宝。
过度开采50年内就会枯竭,现在管控是“给子孙留饭吃”,总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当败家子,全球85%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美国分离成本是我们的2倍,澳大利亚新厂的核心萃取剂还得从中国买。就像做饭,别人有米却不会烧,咱们的“厨艺”才是真王牌,稀土能造手机也能造导弹,一旦流入敏感领域,等于给自家安防留漏洞,因此管控不是卡脖子,而是按国际规则“守门”。

对全球企业来说,短期肯定要疼一阵,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可能涨30%,但长期能倒逼大家研发无稀土电机这类新技术,也算倒逼成长,对美欧来说,“去中国化”的美梦不好做了。美国芒廷帕斯矿建了半天,成本还是降不下来,欧盟想搞“关键矿产联盟”却发现没中国的精炼技术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中国而言,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既能把稀土原料卖成技术产品提升定价权,也得加快研发,避免一直当全球厨房,要做“菜单制定者”。而外界与其猜测中方会不会“松口”,不如好好算算自己的供应链账本,毕竟在这场持久战里,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把安全和发展算明白的玩家。

参考资料:
长江网:《中美贸易谈判之后,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回应稀土管制与绿色贸易》
财联社:《李成钢回应稀土管制与绿色发展:抓好安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