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们的路,是怎么被“好心”政策带偏的?

(本文第一张配图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我买了个充电宝,商家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拿到手根本达不到人家说的效果,商家倒是痛

(本文第一张配图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

我买了个充电宝,商家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拿到手根本达不到人家说的效果,商家倒是痛快,说退货退款,我想着这事儿总算有个着落了,结果去寄快递的时候,快递员直接以“危险品”为由给我拒了!说什么“人家能发给你,我不能往回发”,我当时就懵了,凭什么啊?同样是个充电宝,商家发过来就行,我退回去就不行?

既然不行,那我把它扔了吧,充电宝应该是有害垃圾!当年垃圾分类在全网热议的时候,我也是打心底里支持的,知道垃圾分类对环境好,所以每次扔垃圾,我都特别认真,按照要求把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得明明白白,有时候家里垃圾多,我还得专门找不同的袋子装,费半天劲才分好。

甚至还为了普及垃圾分类,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做了一首歌(歪歌社团第1268部作品《垃圾分类歌》)

结果呢?我辛辛苦苦分完,骑上电动车,直奔路边的垃圾桶而来,就当我按照桶上的标识扔完垃圾后,之间旁边的垃圾车一到,“哐哐哐”几下,把好几个桶里的垃圾全倒进同一个车厢里,然后一脚油门扬长而去,我站在那儿看着,心里凉半截,我这忙活半天图啥啊?我分垃圾的意义在哪里?

这真是把我折腾的,像对脚下的电动车一样,没脾气了。

一开始说,没有脚镫子的电动车不符合标准;明天又说车超过55公斤就不行了;接着又说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现在又成上路时速不能超过15公里了。

然这些车不符合规定,你们为啥不从源头管起?你们不管生产的,专查我们骑车的,合着责任全在我们消费者身上?我花真金白银买的车,现在不让骑,只能锁在家里当祖宗供着,那你倒是把买车的钱退给我啊!毕竟是你不让我骑的。

就算买到了合规的车,过路口的规定也是一会一个样,之前说直行直接骑着走就行,左转弯不能跟汽车一样直接转弯,得走L型(过一个路口,需要俩绿灯)。现在又改了,到路口得下来推了?你是生怕我走得太快,还是觉得开车的人时间太长,让他们都停下来,看我表演“推车?”

看着眼前的一幕,其实汽车司机心里也不好受,他也被政策折腾的不轻,以前把国道的过路费,算进了油价里,加油涨钱了,国道免费了,很合理啊。现在新能源车多了,他们因为不用加油,重启国道收费站,我觉得也没毛病。但油车也得交过路费是几个意思?不是已经算在油价里了吗?咋还得交两回?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固然高效,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节外生枝。制定政策的本意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波及到了无辜的人。我们明明是成年人,手机里那个青少年模式,天天弹天天弹!我知道你们是为了保护青少年,这初衷是好的,我也支持,可问题是,我是不是青少年啊,天天被这个弹窗骚扰,关键是它连个一键永久关闭的按钮都没有!

我每次都得点“我知道了”,第二天它又弹出来,日复一日,烦都烦死了!你们就不能考虑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吗?非得搞这种一刀切的东西,把对一部分人的保护,变成对所有用户的困扰,这合适吗?

既然提到了“青少年模式”,咱就继续谈谈手机吧,先说说IP显示,我知道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毕竟很多人在网上敢骂人、造谣生事,就是因为觉得大家不知道他是谁,真的面对面可能就不敢了。

结果呢?而且通过那个V开头的词,俗称魔法科技,就能轻松地把IP改成任意地方,不仅没管住网络暴力,反而为正常交流增加了风险。

本身是在讨论事情,结果有些人一看对方IP是某个省,不管人家说啥,上来就开始地域攻击,骂这个省的人怎么样,那个省的人不行。这不是适得其反吗?你们当初制定政策的时候就没考虑到这点吗?

说手机就绕不开手机卡,以前在路边上到处都是卖卡的,花10块钱买张新卡赠送50块钱话费,20块送100块,30块送150块等等。

但是你们说,这种卡没有实名认证,不安全,容易被骗子利用,要求卡必须实名制。

现在实名制十年了,不止骗子依旧猖獗,营销电话也能精准无误地找到我们。到头来你跟我们怎么说的?让我们增强防范意识,让我们别信这个,别信那个,把监管不力的锅,甩给我们背?

再者说了,现在手机卡不是实名了吗?找他们应该简单啊。哦,骗子总能通过各种手段弄到手机卡,有的给别人一点好处费,让他们用自己的信息代办,也有的直接冒用别人的身份证办卡。

你们顺藤摸瓜,查到的都是一些为了赚蝇头小利把自己的卡卖给骗子的人,完全抓不到真正的骗子。

可现在有些管理者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重“出台政策”,不重“落实效果”。我有时候真怀疑,他们是不是想在任期内,必须得折腾出点事情来,这样才显得自己不是碌碌无为的,但最终能做成什么样子,就另当别论了。

这就好比有个市长,他想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身体健康,本来是件好事。

于是他跟大家说:“我建议孩子们每天早上喝一瓶牛奶再上学,补充营养。”

有一部分家长觉得有道理,就照着做了。

可他后来觉得不行,喝牛奶的人还是太少,毕竟还有的家长没有响应他的号召,这样还是有相当多的孩子,没补上营养。当然,咱先假设他亲戚不卖牛奶,否则就成别的话题了。

他开始强令规定:“以后所有孩子必须喝牛奶!”还专门给各个学校下了通知,要求必须严格落实,毕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做事有底气。

结果学校的规定一下来,直接就变味了!先是要求“不喝牛奶不准上学”,然后又加码,必须每天打卡,拍喝牛奶的照片发给老师,证明你今天喝了。

没办法啊,规定下来了,学校还层层加码,家长们只能硬着头皮去买。以前孩子2块钱就能吃顿简单的早饭,比如一根油条、一碗豆浆,现在好了,光牛奶就得5块钱,一顿早饭直接涨到7块钱。那些商家一看,这牛奶成了孩子上学的硬性成本,不管卖多贵,家长都得买,于是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涨价,后来直接涨到10块钱一瓶!家长们虽然心疼钱,但为了孩子能正常上学,也只能咬牙买,一顿早饭硬生生变成了12块钱,这无疑给普通家庭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再到后来,有些黑心商家觉得10块钱一瓶的牛奶利润还不够,又涨到了15块钱,而一些更加缺德的奸商,就动了歪心思,用各种色素、添加剂勾兑假牛奶,包装得跟纯牛奶一模一样,然后卖3块钱一瓶。这要是在平时,家长可能会嘀咕,这牛奶是真的吗?

可如今牛奶已经成了他的经济负担,现在面对的并不是选择题,并不是“可选和必选”,而是“压力和解压”。

最终这些孩子喝这些东西喝出个好歹,你肯定会说:“我可是好意啊!我没让他们喝假牛奶,我哪想到后面会这样,这都是那些坏人的问题,跟我没关系!”

你说得倒轻巧,可这一切不都是你这个“好人”搞出来的吗?你最开始好好宣传喝牛奶的好处不就行了?宣传不到位,就是你的问题。

你看人家移动支付,国家从来没说过哪个法律法规要求必须用微信、支付宝买东西,反而还特意强调拒收现金是违法的。可现在移动支付多普及啊,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不管是超市还是路边摊,都能扫码支付,没几个人天天带现金了。这不是靠强硬手段逼出来的,是大家觉得方便、快捷,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还有就是,现在不管你是去车站买票,还是去路边买个包子,现在插队的现象少多了吧?这也不是靠强制规定管出来的,是宣传到位后,大家的素质提高了,觉得排队是理所当然的事,根本不需要有人天天在旁边盯着说“别插队”。

所以说,好的政策不需要强制,更不需要层层加码,只要宣传到位了,大家自然会配合。

作为管理者们,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吗?可能也不尽然,也许有的人知道,有些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但是他更知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自己做了栽树的人,就等于为别人做了嫁衣。因为栽树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他们更愿意做那种“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事,只要自己任期内有成绩就行了,后面出再大的乱子也是接班者要考虑的事情,和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