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刚刚冷下来,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却悄悄发生了:不少糖尿病人血糖突然飙升,连平时控制得不错的人也开始“失控”。这时候,有人以为是药不够力,有人怀疑是天气太冷,最凶险的敌人,是餐桌上的那几口嘴。

一个常年控制良好的老糖友,仅仅因为冬天多吃了几样“热乎食”,一个礼拜内血糖就高了3个点,还莫名出现头晕、乏力、夜尿多……查了半天才发现,是胃口变了,嘴没管住。
医生口中反复念叨的“别吃这些”,你真知道是哪七样吗?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看上去并不甜,甚至有些还被误以为是“健康食品”。冬天让人食欲大开,但糖尿病人的陷阱,也正在餐桌上张开口
第一样,很多人以为能降糖,结果反而升得更快。有不少人听信偏方,特别是冬天一冷,喜欢每天煮点“红薯粥”“南瓜羹”当早餐,说是养胃、暖身、还“天然降糖”。

但真相是:红薯、南瓜等含大量淀粉,升糖速度快得吓人。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100克红薯里含有约20克碳水化合物,南瓜虽甜度低,但升糖指数却达到75以上,和白米饭一个级别。
西医研究指出,糖尿病人早餐一旦吃这种高升糖食物,整个上午血糖都会处在高位,胰岛素难以调节。中医讲“脾喜温而恶寒”,冬季确实需温补,但“温”不等于“粘腻”,更不等于“甜”。越是滑口、顺喉的食物,往往越容易在体内迅速转化为糖。
第二样,是老年人最爱,却是糖尿病的“隐身杀手”。
不少人冬天喜欢煲汤,尤其是莲藕排骨汤、花生猪脚汤这种看似滋补的浓汤。

问题是,这些汤里花生、莲藕、玉米等食材本身含糖高,而排骨、猪脚在熬煮过程中释放出的脂肪,会进一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你以为喝的是汤,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喝下了血糖的炸药包。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糖尿病人如果每天摄入超过30克油脂,胰岛素抵抗指数将显著升高。冬季高汤正是这种隐性脂肪的集中体现。很多人并不吃肉,只喝汤,却比吃肉升糖更快。
第三样,看似“无糖”,其实更危险。
不少糖友听说要少吃糖,就把目光转向了“无糖饼干”“无糖奶茶”“代糖饮料”。

但问题是,目前市面上大量“无糖”食品,虽然不加蔗糖,却添加了大量麦芽糊精、山梨醇、果糖等替代品,这些物质虽然不甜,但同样会快速升高血糖;
特别是果糖,会绕过胰岛素调控,直接被肝脏代谢,引发脂肪肝和血脂异常。“无糖”两个字,往往只是商品的包装伎俩
中医讲“甘入脾”,过多甜味食物伤脾生湿,湿生痰,痰阻血脉,糖尿病本就是一种“痰湿中阻,气阴两虚”的表现,越是靠“甜头”刺激食欲,越是伤了根本。

第四样,是冬季必备的“热饮”,却是血糖的催化剂。
热牛奶、热豆浆、热巧克力、热红枣茶……冬天的早上,很多糖友喜欢来一杯暖饮,但你可知道,这些饮料升糖速度之快,几乎和汽水一个水平。
特别是红枣、桂圆、黑糖姜茶这类饮品,虽说是传统滋补,却是糖尿病人不能碰的雷区。100克红枣的含糖量高达65克,桂圆更是高达70克以上。热饮的温度还会加快肠胃吸收速度,使血糖瞬间拉高

西医研究表明,糖尿病人空腹饮用高糖热饮,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升高2.5mmol/L以上。这个幅度,足以让原本稳定的病情出现波动,甚至引发并发症。
第五样,是很多北方家庭的冬季主食。
饺子、馄饨、面条、包子这些热腾腾的面食,是不少家庭冬天的主角。可惜的是,白面粉的升糖指数高达85,比米饭还要高。尤其是包子和馄饨,为了口感,很多人还会加糖、加油、加肉馅,等于是碳水加脂肪的“双重暴击”。
有人说自己只吃两个包子,怎么血糖就飙了?因为这两个包子里的淀粉、油脂、调料加起来,已经超过一个成年人一顿饭的负荷。面点热乎乎的,吃起来快,咀嚼少,升糖更猛

中医说“面食多生湿热”,湿热困脾,血糖难降。糖尿病人冬天吃面食,一定要限量、搭配蔬菜,并延长咀嚼时间。
第六样,是很多人忽略的“健康水果”。
有人冬天喜欢吃柿子、香蕉、葡萄,说是补钾、润肺。但这些水果的含糖量惊人,高于多数甜点
一个中等大小的柿子,含糖可达20克以上,而香蕉的升糖指数高达89,几乎没有任何纤维减缓吸收。葡萄则是“天然糖水”,每100克葡萄含糖约15克,且几乎全是果糖。

吃一串葡萄,相当于喝了一杯含糖饮料。而且冬季水果多为温性,更易助热生火,中医说“糖尿病属消渴证,火旺伤阴”,吃得太多反而助火生燥,加重病情
第七样,是不少人“心安理得”的夜宵。
冬天夜长,很多人晚上9点后还要来点夜宵,尤其是小米粥、芝麻糊、藕粉、银耳汤这些“养生甜品”。但这些东西在夜间摄入最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因为人体在夜晚胰岛素分泌减少,代谢变慢。你以为是养生夜宵,其实是血糖的“夜间炸弹”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人在晚上摄入高碳水夜宵后,凌晨血糖波动幅度比白天高出近30%,而且容易诱发“黎明现象”——凌晨4点到6点血糖莫名上升,早上起来空腹血糖异常,很多人以为是药效不够,其实是夜宵惹的祸。
入冬之后,糖尿病人的饮食更需要精打细算。不是说什么都不吃,而是要吃得聪明,吃得有章法。热食、温补、滋养,这些都关键是不要被“表面无害”的食物所迷惑。控制血糖最怕的不是甜,而是“误以为不甜”的甜
医生看到的最多的,不是那些

冬天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时节,寒冷本身就会影响末梢血液循环,加重肾脏负担。再加上进补不当、饮食失衡,很容易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底出血等并发症
中医讲“冬藏”,藏的是阳气,也是血糖。这个季节,糖尿病人真正要做的,是稳稳地守住每一餐的节奏不是控制得越狠越好,而是要懂得如何在不升糖的前提下,吃得暖、吃得稳、吃得舒服
真正的饮食控制,不是苦行僧式的禁欲,而是像老中医一样,看得透、吃得准、控得住

提醒所有糖尿病朋友,冬天不是放松的季节,而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不怕药不够,就怕那一口嘴太松。守住嘴,守住血糖,也守住整个冬天的平安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刘红英.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87-290.[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1):3-56.[3]李虹,赵婧.高升糖指数食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05):315-318.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