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底,一批中医养生奶茶店集体倒下,行业被唱衰根本做不起来,不料今年就迎来大反转:一边是加盟商三个月亏掉40万的血泪史,一边是养生茶饮赛道同比激增25%、年销642.7亿的蓬勃增长。同样是做养生+茶饮,为啥有人栽进坑里血本无归,有人却能在千亿风口里赚得盆满钵满?如果你曾经动过开一家养生茶饮店的心思,或许该庆幸自己没有轻易入场,今天我将会全方面盘点,为什么有人倒下,有人躺赢。

来源:诊锁界
作者:棂星
封面来源:小红书

投入20万开中医药奶茶店,仅3个月就亏光。
2024下半年,一家中医药奶茶店的倒闭故事,戳中了不少跨界创业者的痛处。
可仅仅半年后,整个养生茶饮赛道却猛踩油门,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40亿元,直奔千亿而去。

艾媒咨询的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就将冲到642.7亿元,同比激增超25%。
一边是不断有人踩坑,一边是资本与品牌加速涌入。为什么有人黯然退场,有人却赚得盆满钵满?
或许,中医养生茶饮早已过了凭感觉创业的阶段,能活下来、甚至活得好的品牌,几乎都绕开了不少隐形大坑。如果你曾经动过开一家养生茶饮店的心思,或许该庆幸自己没有轻易入场,接下来,我将会复盘2024年那些倒下的中医养生类茶饮,看看它们都踩中了哪些雷区。
这些存活下来,并且能盈利的品牌究竟做对了什么?哪些模式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被淘汰? 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值得深挖。

24年末的倒闭潮:
3类 “伪养生” 模式集体退场
随着健康养生观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一系列以中药为元素的创新饮品和食品迅速在市场上走红,其中,中医药奶茶尤为引人注目。
然而,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太久。
2024年下半年,曾经扬言要扩张至超200家门店的连锁品牌,目前在营门店数量锐减至不足百家;宁波小吃街上一位创业者投入近40万元加盟的店铺,日均营业额不足200元,三个月便仓促关停。
这些倒下的品牌,都踩中了“伪养生”的陷阱。
一、营销驱动型:网红噱头撑不起复购率
这类品牌将重金砸在社交媒体推广和门店装修上,却忽略了产品的立身之本。
案例:湛江的90后小伙,加盟了一个势头正猛的中药奶茶品牌。开业初期,凭借营销热度和团购补贴,确实吸引了一波客流。但活动一结束,门店立刻冷清,昔日6万元购进的设备,最终转手只卖了7000元。消费者普遍反馈,产品“和中药泡脚粉一个味”“喝yue了还贵”,猎奇尝鲜之后,复购率趋近于零。

图源:小红书-图文无任何关联-仅文章配图
核心问题:用快招品牌的打法做养生生意,80%的预算用于营销,产品却用廉价中药粉替代原材熬煮,口感硬伤无法留住顾客,热度退去后,只能黯然收场。
二、盲目跟风型:没有壁垒的“中药+奶茶”简单组装
许多创业者在对药食同源目录和中医药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仓促入局。
案例:一位河南的加盟商在网络上看到“月入8万”、“半月回本”的诱人广告后,一时冲动投入几十万加盟。开业后才发现,自己的产品与别家无非是枸杞、红枣、桂圆等常见材料的排列组合,一杯售价20元的奶茶,其功效全靠话术包装,消费者尝试一两次后便察觉是智商税。
核心问题:这类模式既无传统药企的配方支撑,也无食品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同质化极其严重。当消费者健康认知升级,它们注定首先被淘汰。

图源:小红书-图文无任何关联-仅文章配图
三、单点依赖型:纯线下门店的致命脆弱性
24 年倒闭的品牌中,超 70% 是纯线下单店模式,既没有线上渠道,也缺乏产品矩阵。
过度依赖线下单一渠道和商圈流量,在风险面前不堪一击。
案例:一品牌在9月的广东遭遇超强台风,恶劣的天气导致线下客流骤减,由于没有建立线上外卖渠道和预包装产品线作为缓冲,资金链迅速断裂,两周内便被迫闭店。此外,行业内“10平方小店月入8万” 的虚假蓝图,掩盖了高昂租金和激烈竞争下单店模型的脆弱性。
核心问题:其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旦租金上涨、周边出现强力竞品或遭遇突发情况,只有倒闭的命运。
一批品牌在2024年底的寒潮中倒下了,而另一批品牌却逆势增长,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

25年的增长密码:
3类“真养生”模式的崛起逻辑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药食同源茶饮市场规模已达4.5亿元,并预计在2028年突破百亿元。同时,凯度消费者报告数据指出,2024年药食同源茶饮品类的销售额同比猛增182%,成为无糖茶之后的新热点。
中医养生茶赛道从“有概念就行”的草莽时期,加速进入凭真实力的精耕细作时代。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品牌,几乎都踩准了这三大风口:
一、专业背书型:老字号的信任壁垒+配方变现
对于养生茶饮而言,信任是比好喝更宝贵的资产。当消费者面对一杯宣称有功效的饮品时,老字号药企和知名品牌凭借其深厚的积淀,构筑了难以逾越的信任壁垒。
案例:北京同仁堂旗下的知嘛健康,很早便开始探索养生茶饮与新零售的结合。其将养生茶饮、中式小吃、健康粥等多元化产品融入线下门店,开拓年轻化的健康消费市场。不同于快闪的网红店,同仁堂这类品牌将产品当作“准药品”来研发,其底层逻辑是深厚的中医药理论支撑和严谨的品控。

图源:小红书
核心优势:这类品牌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研发能力。例如,一些品牌在研发阶段会特别参考如广东煲汤凉茶等传统的养生智慧,并采用原始的煮制工艺,力求将传统智慧转化为便捷的现代饮品。它们提供的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份源于百年老号的品质承诺,这让消费者愿意为更高的单价买单。
二、需求精准型:像开药方一样对症下药,才有人持续回购
大而全的概念已经无法打动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成功的品牌往往深入挖掘特定场景下的精准需求,用小切口带来强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的消费者画像,25-35岁的年轻群体是养生茶饮的主力消费人群之一。

元气森林推出的自在水系列,其出发点就是回归传统食补,主打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等经典组合,精准切中了年轻人对于“干净配料”和传统养生的双重需求。
不做泛泛的养生宣传,而是针对如祛湿、补气血、安神等具体诉求,推出对应产品。同时,行业也开始探索更细分的市场,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可以针对女性、银发族、职场人群等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以打破同质化困局。当消费者喝过产品后能感知到明确的体感变化(如睡眠改善、身体变轻盈),高复购率便水到渠成。
三、全渠道型:线上线下的生态闭环
告别单一渠道的脆弱依赖,成功品牌正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营销网络,打造强大的抗风险体系。
案例:延生茶堂探索了一种独特的店中店模式,将其门店与中医诊所、药店紧密结合。这种模式非常强调空间体验,其底层逻辑并非普通的奶茶店,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提供中式养生茶的老茶馆。这使得它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与传统茶饮店形成了差异化。

图源:小红书@阿金噢
核心优势:这种模式实现了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生态闭环。线下场景(诊所、药店、健康生活馆)提供了天然的信任背书和沉浸式体验,成为品牌最好的展示窗口;而线上渠道(天猫、京东、小程序)则突破了地域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市场覆盖面,并将一次性顾客转化为可长期运营的私域用户。通过这种多渠道的协同,品牌不仅能触达更广泛的客群,其抗风险能力也远超单一渠道的品牌。
总的来讲,靠营销噱头撑不起真正的复购率,没有专业壁垒的中医药奶茶只是昙花一现,单一渠道的脆弱模式经不起任何风浪......
2025年的养生茶饮,早已过了那个加几颗枸杞就敢叫养生的荒诞时代。它正从一个营销驱动的网红生意,回归到一个产品驱动、信任驱动的长期事业。
对于仍在赛道上的创业者而言,未来的机会不在于追风口,而在于深耕产品力;不在于编故事,而在于建立信任感;不在于快速扩张,而在于稳健运营。
2025年的中医药奶茶市场,642.7亿元的规模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