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深度故事:苏联靠什么迅速成为超级大国的?

深度故事:苏联靠什么迅速成为超级大国的......011917年的俄国,是个烂摊子。说它是个烂摊子,都算是抬举它了。准确

深度故事:苏联靠什么迅速成为超级大国的......

01

1917年的俄国,是个烂摊子。

说它是个烂摊子,都算是抬举它了。

准确地说,它是一栋摇摇欲坠、四处漏风的破房子,外面狂风暴雪,里面的人还在为了抢最后一块发霉的面包打得头破血流。

统治这栋破房子三百年的罗曼诺夫家族,此刻正瑟瑟发抖,他们听见了地基开裂的声音。

帕维尔就是住在这栋破房子里的一员。

他是个年轻的钢铁厂工人,很普通,普通到扔在彼得格勒的大街上,连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他的日常,就是和冰冷的钢铁、震耳欲聋的噪音以及永远也填不饱的肚子打交道。

他见过太多不平事。

他见过工厂主脑满肠肥,用克扣下来的工钱给自己的情妇买法国香水;他见过贵族军官们在温暖的俱乐部里喝着香槟,讨论着前线那些被当成耗材的士兵;他还亲眼见过自己的工友,一个同样年轻的小伙子,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机器旁,被拖出去的时候,身体还是温的。

这些事情,就像一根根小小的刺,扎进了帕维尔的心里。

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有一个最朴素的念头: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当冬宫的炮声响起时,帕维尔和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人冲上了街头。

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们知道,这栋破房子必须被推倒。

旧的世界正在崩塌,而废墟之上,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国家,即将诞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件事,就藏在这个新生国家的国名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各位请注意,这个名字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个异类。

你看看别的国家,叫法兰西,那是法兰克人的地盘;叫英格兰,那是盎格鲁人的家乡;叫美利坚,好歹也跟航海家亚美利哥有点关系。

国名这个东西,要么跟着民族走,要么跟着地理走,这是几千年来的规矩。

但“苏联”这个名字,它不跟你讲规矩。

它里面没有“俄罗斯”,没有“乌克兰”,没有任何民族的标签;它也没有“东欧平原”或者“乌拉尔山”,没有任何地理的痕迹。

它的每一个词,都是一种制度,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

这是一个用思想来命名的国家。

换句话说,建立这个国家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在俄国这片土地上玩。

他们的野心很大,大到要覆盖整个地球。

他们的目标,是全世界所有和帕维尔一样的劳动者。

他们相信,那个在欧洲上空游荡了一百年的“幽灵”,终于在这片冰天雪地里,找到了自己的肉身。

这个肉身,手持着锤子与镰刀,向旧世界发出了挑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个新生的红色巨人,一出生就差点夭折。

内部,那些被推翻的沙皇将军、贵族地主们不甘心失败,组成了“白军”疯狂反扑。

外部,英、法、美、日等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吓破了胆,他们无法容忍这样一个“怪物”的存在,立刻组成了干涉军,从四面八方扑了过来,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一时间,整个俄国大地,战火重燃,血流成河。

帕维尔脱下了工装,穿上了红军的军服。

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他冻得浑身发抖,但他身边的战友们,眼神里却燃烧着一团火。

帕维尔认识他们,有来自莫斯科的纺织工人,有来自乌克兰的农民,有来自高加索的牧民,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肤色,但他们都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不是为了沙皇,不是为了某块领土,甚至不是为了“俄罗斯”这个名字。

他们是在为一个身份而战,一个全新的、让他们挺起胸膛的身份——“劳动者”。

这是信仰的力量第一次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检验。

当一群人为了一种思想,一种解放自身的信念去战斗时,他们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

他们衣衫褴褛,武器简陋,却硬生生地顶住了来自全世界的围剿,把白军和干涉军打得丢盔弃甲。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这个新世界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时间快进到1929年。

这一年,资本主义世界出大事了。

华尔街的股市崩盘,仿佛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大萧条的阴影,如同瘟疫一般席卷了整个西方。

美国,工厂成片倒闭,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队,失业的工人在街头游荡,靠着救济汤度日。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彻底崩溃,为日后一个留着小胡子的恶魔上台铺平了道路。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光辉,也被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的阴霾所笼罩。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哀鸿遍野,仿佛末日降临。

然而,就在这片愁云惨雾之中,有一个地方的风景,却完全不同。

此时的帕维尔,已经回到了他的钢铁厂,成了一名车间主任。

他每天看到的,不是倒闭和失业,而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在他听来,如同最美妙的交响乐。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座座崭新的工厂,在荒原上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像巨龙的血管一样,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乌拉尔山区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从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庄,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了一座拥有几十万人的钢铁之城。

这个国家,正在以一种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速度,从一个落后的、靠木犁耕地的农业国,疯狂地向着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冲刺。

这种强烈的对比,是致命的。

当西方的工人们在为一份糊口的工作而绝望时,苏联的报纸上却在号召年轻人去建设新的工业区。当美国的知识分子在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时,苏联却用实实在在的钢铁产量,向世界宣告着另一种可能性。

这,就是这个新生政权带来的第一个,也是最震撼的一个“爽点”。它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证明了一件事:没有了资本家,没有了贵族,我们不仅能活下去,而且能活得更好,能创造出前所未闻的奇迹。

当然,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血汗与牺牲。

但对于帕维尔这一代人来说,他们吃过的苦,是为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不过,对于这个新生的国家来说,仅仅让人民吃饱饭,造出更多的钢铁,还是不够的。它要武装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思想。

在一个简陋的工棚里,帕维尔和一群和他一样粗手大脚的工人们,第一次走进了识字班。

这是一个很小的场景,小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不值一提,但对于帕维尔个人而言,其意义不亚于一场革命。

他已经三十多岁了,第一次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他的手在颤抖。

几千年来,他们这样的底层民众,就是一群沉默的、没有名字的牲口。

而现在,他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了。

教他们识字的,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女教师。她不仅教他们读写,还教他们读报纸,给他们讲解那些曾经深奥无比的道理。

有一天,她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行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帕维尔看着这行字,看着身边那些和他一样的工友们,他们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突然明白了,这句口号,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它是一种力量,一种尊严,是一种将他们这些曾经分散的、卑微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的强大武器。

它赋予了他们知识,赋予了他们尊严,更赋予了他们一个梦想——一个由劳动者亲手创造新世界的梦想。

这个梦想,将支撑着他们,走过未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岁月。

02

战争,是检验一个国家成色的最终试金石。

1941年,那个曾经被苏联人打得满地找牙的德国,在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的带领下,卷土重来。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魏玛共和国那支羸弱的军队,而是武装到了牙齿的纳粹法西斯,号称天下无敌。

巴巴罗萨计划,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入侵行动。

几百万德军,数千辆坦克,如同一道钢铁洪流,撕裂了苏联的西部边境。

在战争初期,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丢掉了大片国土,损失了数百万军队。

全世界都认为,这个年轻的红色巨人,这次死定了。

但他们都想错了。

他们不明白,这场战争对于苏联而言,意味着什么。

它不叫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叫“伟大的卫国战争”。

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为了保卫家园、保卫信仰、保卫生存权利的战争。

此时的帕维尔,已经不再是那个工厂里热血沸腾的青年。

岁月的风霜和战争的硝烟,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成了一名红军指挥官,一名政委。他的任务,不仅是指挥战斗,更是在最绝望的时刻,告诉那些年轻的士兵们,他们为何而战。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里,上甘岭的惨烈巷战每天都在上演。

德军的飞机把城市炸成了一片瓦砾,每一栋残破的建筑,甚至每一块砖头,都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士兵们穿着单薄的冬衣,用冻得发紫的手,端着莫辛纳甘步枪,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

帕维尔亲眼见过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时,高喊着:“为了斯大林!为了祖国!”

他知道,这句口号里,包含了太多东西。

它包含着对领袖的崇拜,对国家的忠诚,但更深层次的,是对他们亲手建立的这个新世界的捍卫。

因为他们身后,就是那个承诺给他们土地、面包和尊严的国家。

他们退无可退。

最终,那个不可一世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被彻底碾碎。

这场胜利,成为了整场战争的转折点。

从此,苏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大反攻,一路向西,势不可挡。

1945年5月,柏林。

当苏联红军的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顶端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这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伟大胜利。

一个由工人、农民建立起来的国家,靠着自己的力量,粉碎了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法西斯战争机器。

这个“爽点”,比当年五年计划的成功,来得更加猛烈,更加震撼人心。它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个新生的制度,不仅能搞经济建设,更能打赢最残酷的战争。

帕维尔站在柏林的街头,看着欢呼的士兵和被解放的民众,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彼得格勒的寒风中,那个迷茫而又充满希望的自己。

他做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真的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战争结束了,但竞赛,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苏联硬实力的第一次巅峰展示,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彻底击穿了西方的心理防线。

1957年10月4日,一个宁静的夜晚。

全世界的无线电爱好者,都捕捉到了一个奇怪的信号。那是一种简单、单调,却又带着某种魔力的声音——“哔…哔…哔…”。

这个声音,来自外太空。

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精神原子弹,在美国,在整个西方世界炸开了锅。

BBC中断了正在播出的节目,紧急插播了这条新闻。

《纽约时报》用前所未有的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事件。

当时还是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后来回忆说:“从那一刻起,我感觉天空的样子都变了。我第一次认识到,美国的技术优势并非不可超越,这个想法让我深深震撼。”

美国人彻底懵了。

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才是科技的灯塔,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他们可以嘲笑苏联人生活用品单调,可以嘲笑他们排队买面包,但他们从未怀疑过自己在科技上的绝对领先。

然而,那个来自太空的“哔哔”声,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傲慢。

一个他们眼中的“落后国家”,竟然在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领域,抢先一步,迈入了太空时代。

恐慌,开始在美国社会蔓延。议员们在国会山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必须铭记这耻辱和危险的一周!”

英国首相则忧心忡忡地说道:“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苏联共产主义的威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

这还没完。

四年后,1961年4月12日,苏联再次震惊世界。

尤里·加加林,一个木匠的儿子,乘坐“东方一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访问宇宙的第一个地球人。

当加加林说出那句名言“我看不见任何上帝”时,整个苏联都沸腾了。

莫斯科举行了史无前例的盛大游行,人们将加加林视作民族英雄,高高抛向空中。

这个胜利的象征意义,甚至超过了卫星上天。它活生生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事实:一个出身平民的孩子,在一个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可以达到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苏联的巅峰时刻,是理想主义的光芒最耀眼的瞬间。

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光芒背后,还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在这条战线上,苏联取得的胜利,更加让对手感到不寒而栗。

咱们把时间倒回二战末期。

美国人当时在搞一个绝密计划,叫“曼哈顿计划”,也就是造原子弹。

这个计划的保密级别高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对此一无所知。

直到罗斯福去世,他接任总统后,才被告知:“总统先生,我们正在研制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

在波茨坦会议上,刚刚得知消息的杜鲁门,想在斯大林面前显摆一下。

他故作神秘地对斯大林说:“我们正在研制一种威力非凡的炸弹。”

他以为斯大林这个“土包子”肯定听不懂,没想到斯大林只是“呵呵”一笑,毫无反应。

杜鲁门以为斯大林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不知道的是,斯大林不仅知道曼哈顿计划,而且,他知道得比杜鲁门还早!

这个情报,是怎么来的?

不是靠金钱收买,也不是靠威逼利诱。

而是靠着一群真心相信共产主义理想的“同志们”,自愿提供的。

在英国,剑桥大学,一个培养了无数帝国精英的地方。在一个挂着历代院长肖像、充满了书卷气的秘密会议室里,坐着几个年轻人。他们出身贵族,前途无量,是英国社会的顶梁柱。

其中一个,我们姑且称他为“朱利安”。

朱利安的家族,几代人都是帝国的高官。他从小接受的是最顶级的精英教育,他本该沿着前辈的道路,成为大英帝国新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