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思的是,有人发现,西贝在全国开了近400家店,覆盖60多座城市,却唯独没有走进江西。这背后可能有商业布局的考虑,但也有人联想到另一个现象:在以“江西小炒”闻名的江西,卖预制菜的店,好像真的不太容易站稳。
那么问题来了:江西小炒,怎么就偏偏成了预制菜的“克星”?
▍“火火火火火火地炒起来”
“火火火火火火地炒起来,快快快快快来尝一尝……”今年江西甚至为“江西小炒”专门写了一首歌。歌词很直白,但那种热腾腾的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赣菜本身就以“鲜辣咸香”出名,而江西小炒这几年更是火出了圈。它们大多以夫妻店的形式,开到了全国各地。光是江西乐平一个县,就有上万人外出开江西小炒店,年营业额能做到50亿。
为什么江西小炒这么能打?可能因为它几乎站在了预制菜的反面。
▍现炒,是江西小炒的灵魂
首先就是一个“炒”字。江西小炒讲究猛火现炒,从下锅到上桌,常常不超过几分钟。大火瞬间锁住食材水分,肉片嫩、辣椒脆,汁水还饱满。比如一道辣椒炒肉,端上来锅气扑鼻,是很多人的下饭神器。
其次,食材也多半就地取材、有啥炒啥。江西山多水也多,本地食材丰富,很多店用的就是当季的菜、当地的鱼。比如鄱阳湖的鱼头配上本地剁椒,鲜和辣都来自食材本身,不是调出来的。
再说辣味。江西小炒的辣,不是干辣、麻辣,而是“鲜辣”。用新鲜辣椒、剁椒、辣椒粉搭配,辣得有层次,也辣得开胃。余干辣椒炒肉就是个例子,那种辣椒皮薄肉嫩,跟猪肉一起大火快炒,辣味和肉香融在一起,特别够味。
▍小店模式,透着一股实在
江西小炒店大多不大,夫妻两人打理。几张桌子,一个厨房,切菜、炒菜、招呼客人,都是自己来。价格也实在,没什么套路。
你坐在店里,能听见后厨“滋啦”一声下锅,铁勺撞着锅边,不过几分钟,一盘热腾腾的菜就端到你面前。那种声音、那股香气,是很多连锁餐厅给不了的。
▍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可能是那口“锅气”
其实预制菜本身不一定不好。符合规范的预制菜,安全上是有保障的,有些味道也调得不错。
大家有时候不满意,可能更多是因为价格和体验不匹配——尤其是少了那口“锅气”。
“锅气”是什么?就是食材在大火快炒时,自然产生的焦香和锅边的热气。那种香气很短暂,菜一凉就散了。所以中国人总爱说“趁热吃”。
这味道也勾着一些记忆。小时候在家吃饭,爸妈在厨房炒菜,最后一盘绿油油的青菜端上桌,带着油光和热气——那就是锅气,也是很多人心里“家”的味道。
而预制菜为了保存,在出厂前就急速冷冻了。那些活跃的香气分子,早在冷冻时就散得差不多。之后无论你怎么加热,都找不回刚出锅那股鲜活气。有些餐厅加热不到位,甚至吃起来半温不冷。
▍两种逻辑,没有胜负
江西小炒的走红,和预制菜在部分市场的遇冷,其实可以看作是两种餐饮逻辑的碰撞:
一种是以现炒、新鲜为核心,追求的是吃饭时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另一种是标准化、高效率,满足的是快节奏生活中的饱腹需求。
没有谁一定更好,只是适合的场景不同。你更偏爱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