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想押注自研芯片的豪赌,能否让理想汽车绝地反击?

"三年最差财报"的阴影还未散去,理想汽车CEO李想却在三季度电话会上抛出一枚重磅炸弹:自研M100芯片将于2026年上车

"三年最差财报"的阴影还未散去,理想汽车CEO李想却在三季度电话会上抛出一枚重磅炸弹:自研M100芯片将于2026年上车,配合全新AI系统实现汽车"主动服务"能力。这场豪赌背后,是理想汽车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36%、转亏6亿元的残酷现实,以及增程市场优势被蚕食的隐忧。

翻开财报细节,理想汽车正面临双重夹击。三季度车辆毛利率15.5%,剔除MEGA召回影响后也仅回升至19.8%,与去年同期相比差距明显。更严峻的是,其引以为傲的增程式技术正遭遇问界、深蓝等品牌的贴身肉搏,而纯电车型i6的交付延期更让转型雪上加霜。此刻宣布千亿级现金储备中60亿投向AI研发,李想的战略意图已昭然若揭——用芯片自研构筑技术护城河。

M100芯片的技术路线图透露了理想的突围方向。这款AI推理芯片与自研编译器协同开发,号称性价比达高端芯片三倍,其核心突破在于让汽车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对比当前主流的英伟达Orin芯片,理想试图在特定场景的算法效率上建立优势。正如特斯拉通过FSD芯片实现自动驾驶闭环,理想或许正复制这条"专用芯片+垂直整合"的路径。

但芯片自研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的游戏。参照行业规律,车规级芯片从流片到量产至少需要18个月验证周期,理想设定的2026年交付节点已属激进。更关键的是,当英伟达Thor芯片即将量产、华为MDC平台持续迭代之际,M100能否在算力竞赛中保持竞争力仍是未知数。理想CTO谢炎强调的"成本优势",或许才是这场战役的真正胜负手。

战略转型的阵痛已在组织架构显现。李想宣布Q4起全面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实则是对过去职业经理人体系的否定。这种"战时状态"的调整,让人想起2018年特斯拉为量产Model3全员睡工厂的极端案例。不同的是,理想选择将宝押在具身智能这个更超前的领域,其风险指数呈几何级上升。

供应链布局暴露了理想的备选方案。双电池供应商策略和5C超充电池自研,显示其试图通过三电技术对冲芯片研发风险。特别是在800V高压平台即将成为行业标配的背景下,理想计划2026年建成4800座超充站的野心,实则是为智能驾驶落地铺设基础设施。这种"芯片+补能"的双线作战,考验着989亿现金储备的分配艺术。

回看新势力发展史,重大技术转折点往往成就行业洗牌。2017年蔚来all in换电、2020年小鹏押注城市NGP,都曾引发类似质疑。如今理想将未来十年赌注压在M100芯片上,本质上是在争夺"智能汽车3.0时代"的定义权——当硬件趋同成为常态,主动服务能力或将成为新的差异化杀手锏。

这场豪赌的胜负手或许不在技术本身。财报显示理想三季度研发费用30亿元,全年预计120亿元,其中AI投入超60亿。这种研发强度已接近特斯拉水平,但相比华为每年千亿级的研发投入仍显单薄。更值得玩味的是李想对"具身智能"的执着,这种将汽车重构为机器人的颠覆性思维,可能比芯片参数更能决定理想的未来高度。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理想汽车的选择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焦虑。当价格战侵蚀利润、政策补贴退坡、技术路线分化,自研芯片成为少数还能讲出新故事的突破口。不过历史经验表明,在汽车产业的长跑中,技术激进派与稳健派终将在市场检验下见分晓。对于消费者而言,2026年那台能"主动服务"的理想汽车,或许才是评判这场豪赌的唯一标尺。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8
用户10xxx38 2
2025-11-27 21:09
拉稀去吧[点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