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联合国,真是有点不太太平。
年初才因为资金紧张“断暖”,工作人员在纽约冬天里抱着热水袋开会的新闻还没凉透,话题又烧到了“总部搬家”。
这次跳出来的是日本,说得也很直接:美国不交钱,那就干脆把联合国搬到东京吧,地给你、钱我出、待遇好。
听起来像是“英雄救场”,但听众不傻,大家都知道这背后藏着的算盘不止一串。面对这份“热情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没有兜圈子,直接回应:总部不搬,机构可以分着办公。
美国欠钱,日本递话,联合国陷入了“搬不搬”的尴尬局面,而这场风波背后,其实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的种种矛盾:钱谁出、话谁说,规矩谁定,谁听谁的——这些问题,比供暖更冷。
这次联合国财政吃紧,说白了就是美国欠的钱太多。
常规费用、维和预算加起来一共28亿美元的窟窿,谁来填?这可不是几杯咖啡钱,而是实打实的机构运转生命线。
一边是全球各地需要救援和调解的冲突现场,一边是总部连取暖费都捉襟见肘,说起来真有点讽刺。
美国历来在联合国里是“最大金主”,可这几年,拖欠会费几乎成了“常规操作”。
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美国就对联合国态度不太积极,动不动就说别人“吃白食”,还要求“花钱就要有话语权”。
虽然拜登政府上台后表面上调低了火药味,但实质上的动作并没有太大变化。拖着不缴、交一半、挑着交,变着法子在“留后手”。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财政问题,本质上是政治操作。
美国通过“拖着不给钱”,变相对联合国施加影响。比如某些议题上投票不顺心了,就借会费问题发难;某位官员说话不中听了,也能用预算理由“敲打”一下。
一边拉着联合国做事,一边又不给足“工钱”,这种“既要又要”的操作,让联合国很被动。
更麻烦的是,美国这种做法还带了风气。有些国家看着美国不交钱也没人管,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会费这东西,本来就靠大家自觉,一旦最大的出资国都开始“赖账”,别人也可能开始“选择性参与”,那联合国这个体系还怎么运转?
美国欠账的新闻还在滚动,日本那头突然冒出来一句:“要不联合国搬来东京吧?”还附加了不少“诚意”:地不要钱,运转经费我来贴,甚至每年还能额外补助一大笔。
听起来好像是“送温暖”,但稍微一分析,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
小池百合子
日本这招,不是临时起意。从时间点到内容安排,处处透露着精心设计。
当下日元汇率低、国际话语权缺、又赶上美国信用问题暴露,日本这时候跳出来,不光显得“有担当”,还能顺便把“入常”这个老目标再往前推一步。
搬联合国总部,可不仅仅是搬几栋楼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全球治理的“风向标”。
日本想通过这个动作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甚至借此撬动联合国内部对安理会改革的支持。
说白了,这不仅是“搬家”,更是“搬势”。
但这份“野心”,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首先,日本的历史问题从来没彻底解决,特别是对亚洲邻国来说,信任并不牢固。
再加上日本国内有美军基地,外交上也高度依赖美国,这让它作为“中立东道国”的角色天然就不那么合适。
在财政上,虽然日本承诺出钱,但东京的财政赤字本身就不小,长期看真的撑得住联合国这样庞大的机构运转吗?哪怕短期能搞定,稳定性也很难保证。
更别提联合国内部搬迁涉及的庞大行政体系、外交程序、人员安排等等,这种级别的“迁址”,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对其他国家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地缘政治动作”:美国欠费,日本接盘,下一步是不是要“合谋主导”?这让不少发展中国家心里打起鼓来,担心联合国未来是否会更偏向某一方,变味变调。
面对这场“搬家风波”,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没有回避。
他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直接:联合国不会迁出纽约,因为总部迁址会引发“地缘政治地震”。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动总部不是小事,会牵扯太多,不值当。
但他也不是一锤子打死,而是提出了一个更贴地气的方案,“区域化办公”。
简单来说,就是总部不搬,但一些职能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散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比如气候事务放在内罗毕,难民事务搬到曼谷,农业发展放到雅加达,这样既能减轻纽约总部的负担,也能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
古特雷斯这招,其实是“借势改革”。既回应了财政紧张的问题,也顺带削弱了“总部搬迁”的政治火药味。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有现实基础。
早年联合国环境署就设在内罗毕,运行效果不错,证明这种“多点办公”的方式是可行的。
说白了,古特雷斯的态度就是:联合国需要改,但改的是机制,不是门牌号。
会费欠着,搬家提着,改革说着,这一连串的风波,其实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全球治理该怎么继续?美国不想再“独挑大梁”,日本想借机“加戏”,而其他国家则希望联合国变得更加公平、更加有效。
古特雷斯的回应虽然平静,却给出了明确方向:总部不动,世界更动。
与其去争一个总部在哪,不如想想机构怎么分得更合理,资源怎么用得更高效,代表性怎么变得更广泛。
在这个多极化加速的世界里,谁也不能再靠“老资格”说了算。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实正是对这种全球变化的回应:不是谁带头,谁说了算,而是大家一起商量着办。
联合国要想继续走下去,不靠谁出最多的钱,也不靠谁吆喝得最响,而是看谁能真正推动公平、有效的合作。
这场“搬不搬”的讨论,也许只是个开始,但它已经足够把全球治理的种种问题摆在了台面上。未来怎么走,不只看纽约的温度表,更要看各国的温度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