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3元的股价,548.41亿的市值,一家曾经破产的传统车企,如今正被一位37岁的AI天才握在手中,书写着中国汽车产业最震撼的转型故事。
2025年11月7日,胡润榜再次刷新,一位名叫印奇的85后,以75亿身家登上了中国U40青年企业家榜。但你若以为这75亿就是他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
同样是他,执掌着一家市值高达548亿的上市公司——千里科技。短短一年,他让一家从破产边缘的传统车企脱胎换骨,股价飙升超200%,引得吉利李书福全力押注,甚至让奔驰豪掷13亿抢着入股。

75亿个人财富,仅仅是这场资本狂澜的一朵浪花。这位清华姚班天才,究竟凭什么搅动整个汽车行业?他手中的AI王牌,又藏着怎样的颠覆性秘密?
No.01一场价值548亿的豪赌2025年秋天的重庆,一场发布会正在上演令人动容的一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位中国汽车业的“老炮”,亲自为台上一位年轻人站台。
他只用了一句话:“未来是属于印奇的”,便把整个舞台交给了这位年仅37岁的CEO。这句话,价值连城。
就在发布会前几天,汽车圈刚爆出大新闻:德国豪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砸下13.39亿元,重仓入股印奇执掌的千里科技。这个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整个行业掀起巨浪。
资本市场的反应快得惊人。千里科技的股价像坐上了火箭,从年初的3.87元一路狂飙到11月的12.13元,市值从约254亿元暴涨至548.41亿元,翻了两倍还多。
这个故事的魔幻之处在于,千里科技的前身,是那个曾经濒临破产的力帆。

说起力帆,老一代人都不陌生。这家1992年成立的企业,曾经是中国摩托车时代的“王者”,产品远销全球各地,更是最早造车的民营企业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力帆节节败退,到2020年时已经资不抵债,走到了破产边缘。那时的力帆,就像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躺在ICU里等待救援。
关键时刻,李书福带着吉利系资本,联手重庆地方政府出手相救。他们通过成立满江红基金,给力帆输了一管“救命血”。但这仅仅是续命,要让这个病人真正康复,还需要下一剂猛药。
最初的几年,力帆科技讲述的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吉利系高管入驻后,把业务重心转向了换电和B端市场,推出了睿蓝等新品牌,主要给吉利自家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供货。
这个保守的策略,结果并不理想。2023年,公司营收不增反降,扣非净利润再度亏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力帆科技那时就是个“高级代工厂”,在吉利的大版图里,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
旧故事讲不下去了,李书福需要为这个A股上市平台,找一个能引爆市场的新剧本。
AI,成了他选中的新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他选择了一位刚从AI圈转战汽车业的“天才少年”。
No.02从芜湖少年到AI领军者
印奇,1988年1月出生在安徽芜湖。这个长江边的城市,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走出一个未来改变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人物。
印奇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中考时,他以“裸分状元”的身份考入芜湖市一中的省理科实验班。
高一时,他就被评为全国百名“航空少年”之一,从航天英雄杨利伟手中接过证书。这份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科技的种子。
高二时,他在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下省二等奖,与第一名仅差1分。在班级担任物理课代表的他,思维敏捷,经常提出让老师都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
除了学习好,他还是个“全能选手”。书法、篮球、足球、乒乓球样样精通,担任班级篮球队队长、校辩论赛策划兼主力队员。这种全面发展的特质,为他日后在商界的游刃有余打下了基础。
2006年,印奇的高中生涯还没结束,就被清华大学提前相中,成为自主招生名额中的一员。高考时,他更是考出680多分的高分,顺利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
在大学里,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严格选拔,他入选了号称“清华学霸集中营”的“姚期智实验班”。
清华园里流传着一句话:“全国英才聚清华,而清华一半英才在姚班”。能进这个班的,不是奥赛金牌得主,就是各省高考前三。
也正是在这里,印奇结识了后来创业的两位黄金搭档——唐文斌和杨沐。大学期间,印奇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参与人脸识别引擎的研发。
“那时候,我对人脸识别技术很着迷,毕业后还全职工作了一年,参与研发的引擎后来被应用在X-box和Bing等微软产品中。”他后来回忆道。
本科毕业后,印奇选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3D相机方向的博士学位。但创业的火焰在他心中越烧越旺,在完成两年博士学习后,他毅然决定辍学回国,全身心投入创业大潮。
2011年,印奇与唐文斌、杨沐共同创立了旷视科技。三个年轻人窝在宿舍里,最初研发了一款名为《乌鸦来了》的体感游戏,玩家通过摇晃头部控制游戏里的稻草人。这款游戏下载量不错,但只给他们带来了几千元的收入。
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做游戏公司。2012年6月,Facebook收购了以色列人脸识别技术公司face.com,这件事点醒了他们:自己掌握的技术,远比做游戏更有价值。
三人立即转向,专心钻研人脸识别技术。这一次,他们找对了方向。
旷视科技迅速崛起,很快被誉为“AI四小龙”之一。公司先后完成五轮融资共计1.6亿美金,估值突破2亿美金。印奇也从一名技术极客,成长为备受瞩目的创业新星。
然而,就在旷视科技如日中天之时,印奇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传统车企。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生态格局。
No.03李书福与印奇的“一见钟情”
李书福一直在寻找破局之人。虽然他手握十余家上市公司,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他始终感觉缺了关键一环。
亿咖通专注于智能网联,曹操出行专注出行服务,而真正的智能驾驶核心能力,却始终没有突破。
更重要的是,面对华为车BU的强势崛起,李书福需要打造一个能与之抗衡的智能驾驶平台。
据接近李书福的人士透露,那段时间,他一直在“寻找聪明人”。这个“聪明人”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还要有带领团队打硬仗的魄力。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会面。通过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的引荐,李书福见到了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师从沈向洋的印奇。
这次会面,用李书福的话说,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一位是传统制造业的枭雄,一位是AI领域的新贵,两人却在智能化转型这个话题上找到了共鸣。
“我当时在全国寻找聪明人,偶然有一次见到印奇,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拍即合。”李书福在后来的品牌发布会上这样回忆。
但对李书福来说,光有欣赏还不够,他需要实实在在的绑定。2024年7月,一桩精心设计的股权交易浮出水面。吉利科技集团将其间接持有力帆科技19.91%股份的平台——
重庆江河汇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以24.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由印奇实际控制的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这笔交易的设计极为巧妙。
江河顺遂成立于交易前仅仅数日,显然是专为此次交易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而通过这家公司,印奇不仅获得了上市公司的大量股权,更与吉利系形成了深度绑定。
交易完成后,印奇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公司董事长。2025年2月,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全新起航。
在9月28日的品牌发布会上,李书福罕见地释放了充分授权的信号。他站在印奇身边,对着台下数百位嘉宾说:“未来是属于印奇的,希望他能带领千里走向无限广阔的未来。”
这句话,既是对印奇的认可,也是向整个行业宣告:吉利系的智能化转型,就交给这个年轻人了。
No.04AI基因重塑传统车企
印奇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得又快又旺。他深知,要改造一家传统车企,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组建一支强悍的团队。他的第一个重磅引援,震动了整个行业: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
2025年6月,王军正式加盟千里科技,出任联席总裁。这位在华为车BU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为何会选择加盟一家正在转型的传统车企?
业内分析认为,王军在华为车BU时就主导了智能驾驶方案的研发,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经验。而千里科技给他的,是一个能够全面操盘、大展拳脚的机会。
王军上任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释放了强烈信号。他代表公司发布了“千里智驾1.0”解决方案,并毫不含糊地宣布:“千里科技是一个独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确:千里智驾不仅要服务吉利系,更要走向全行业。

印奇和王军为千里科技规划了清晰的智能化路线图:千里智驾1.0,面向L2+级别,根据不同算力分为基础版(100 TOPS)、专业版(200+ TOPS)和旗舰版(高达700 TOPS)。
这个分级很聪明,既覆盖了从低到高的全系车型,又为后续升级留足了空间。
千里智驾2.0,瞄准L3级别,计划在2025年底发布。这意味着今年内,千里科技就要实现从L2+到L3的跨越,这个时间表相当激进。
千里智驾3.0,主攻Robotaxi场景,目标是L4级别。按照规划,千里科技将在未来18个月里,在全球10座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
王军更是为这个新故事定下了宏大的目标:“希望在全球智驾领域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
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要知道,当前全球智能驾驶市场已经被几家巨头瓜分,千里科技作为一个后来者,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不亚于虎口夺食。
但印奇有自己的底气。在2025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联合阶跃星辰、吉利汽车集团,发布了专为AI Agent原生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
“汽车的制造、硬件管理、供应链体系,跟机器人是最相像的。”印奇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他的终极思考,“‘AI+车’的终局就是机器人,这是确定性的。
我从事AI第一天的初心,就是机器人Robotics。”这句话,透露了他跨界造车的深层动机——汽车只是他通往机器人梦想的一个阶梯。
No.05光环之下的三重挑战
尽管千里科技的故事讲得精彩,但摆在印奇面前的,是三个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第一个挑战:吉利的“保护伞”还是“束缚网”?目前,吉利集团既是千里科技的最大客户,也是最大供应商。
2025年上半年,来自吉利系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3.2%,从吉利系采购的金额占比也达到29.7%。这种深度的绑定,在起步阶段是优势,但从长远看,可能成为拓展其他客户的障碍。
一位头部智驾方案供应商高管说得直白:“智驾方案是车企的灵魂,其他车企会对供应商的背景有所顾虑。你让长安、上汽怎么放心用一个吉利系公司提供的智驾方案?”
这个问题很现实。近年来,主流车企都在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与智能驾驶公司形成深度绑定。通用、丰田投资了Momenta,国内众多车企集体入股了地平线。
在这种背景下,千里科技的“吉利血统”,反而可能成为拓展外部客户的阻力。
第二个挑战:烧钱的智能驾驶,钱从哪里来?智能驾驶是个极其烧钱的行业。对标华为,其车BU业务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00亿元,直到今年上半年才首次实现盈利。
千里科技的财务数据已经反映出压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约2.88亿元,同比增长59.67%。

而归属于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从2024年上半年的1660.68万元,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1.34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正是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虽然目前千里科技账面上还有37.41亿元的货币资金,但按照智能驾驶行业的烧钱速度,这些钱支撑不了太久。这也是为什么千里科技要紧急启动H股上市融资的原因。
第三个挑战:如何从红海中杀出重围?智能驾驶市场早已不是蓝海,竞争激烈程度堪称“血腥”。

根据佐思汽研的数据,2023年至2024年10月,由第三方供应的车企城市NOA方案中,华为和Momenta已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留给后来者的空间,只有可怜的10%左右。
更严峻的是,头部企业还在不断加大投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Momenta也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
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千里科技要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些挑战,印奇显得很冷静。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知道前路艰难,但转型没有退路。千里科技选择的是一条最难但最有价值的道路。”
No.06五百亿市值背后的期待与泡沫
2025年10月16日,千里科技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迈出了“A+H”双平台上市的关键一步。

招股书里,公司清晰地描绘了未来的战略方向:募集资金将用于实施AI驱动战略、增强研发能力、开发及升级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及增强技术能力。
与此同时,奔驰的13亿入股和李书福的站台,让资本市场对这家转型中的企业给予了超常规的估值。截至2025年11月8日,千里科技的动态市盈率已经超过800倍。
这个估值水平,显然已经脱离了传统制造业的范畴,进入了科技股的估值体系。市场在赌的,不是千里科技现在的盈利能力,而是它未来在智能驾驶领域可能取得的突破。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达548亿的市值,也意味着巨大的期待和压力。
投资人的耐心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进展:智驾方案何时能规模化落地?外部客户何时能突破?Robotaxi业务何时能商业化?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时间。
印奇和他领导的千里科技,正在与时间赛跑。他们需要在资金耗尽前实现技术突破,在市场格局固化前抢占一席之地,在投资人耐心耗尽前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场赛跑的结果,不仅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死,更关系到中国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命运。
是成功转型,引领下一个时代?还是昙花一现,成为资本市场的过眼云烟?所有的答案,都掌握在那位37岁的清华姚班天才,和他身后的团队手中。
站在548亿市值的新起点,印奇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正如他所说:“千里科技的关键词一定是AI。我们相信,经过两三年之后,大家会对千里的认知非常坚定和有信心。”
这句话,既是对市场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