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我们赢了! 荷兰政府服软了! 宣布将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归还中方! 11月8日,荷兰政府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令,把股东控制权交还给中方,以确保安世中国工厂恢复芯片生产和市场供应。 一个多月前9月30日,荷兰政府援引1952年《商品供应法》——该法案已尘封73年——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还通过法庭暂停了中方控股股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的职务。 这一行动的背景清晰可见:此前一天,美国刚出台“穿透性规则”,要求对闻泰科技子公司追加管制。 荷兰的这一操作对各方均造成负面影响。安世作为全球顶尖的功率半导体厂商,其芯片直接供应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 位于东莞的工厂更是核心生产基地,承担着全球一半的产量和七成的封装测试任务。荷兰政府接管后,总部随即停供晶圆,东莞工厂随之减产,欧洲汽车协会次日便发出警示:若持续断供,可能导致整车生产线停摆。 双方的公开表态,也揭示了事件的核心矛盾。荷兰总部称中方“拒付货款、私开账户”,安世中国随即回应:是总部拖欠10亿元货款未结清,且自身库存可支撑至年底,新晶圆供应商也已进入验证阶段。 中方的底气源于实际掌控的核心资源——不仅拥有关键产能,还占据核心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安世中国的客户覆盖国内主流车企和电子厂商,总部若彻底断供,将大幅损害自身市场份额。 荷兰的退让,本质是在被美国施压后的止损行为。在芯片领域,美国并非首次逼迫盟友采取特定立场。 去年9月,荷兰被迫扩大光刻设备出口管制,阿斯麦的浸润式深紫外光刻设备也被纳入限制范围,直接导致其失去中国这一最大市场。阿斯麦CEO当时曾表示,以“国家安全”为由的限制理由已愈发牵强,实际是出于经济打压目的。 在此次安世事件中,美国的战略意图明确:试图通过荷兰控制关键产能,既遏制中国产业发展,又为美国企业抢占市场创造机会。但这一构想忽视了产业链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2019年斥资200多亿元收购的企业,经过六年整合,已在技术、管理等层面实现深度融合。 荷兰强行接管,相当于外部力量介入成熟运营体系,不仅大幅增加沟通成本、降低运营效率,还引发技术衔接等一系列问题。 中方的应对则展现了沉稳策略,事件发生后,商务部迅速表态:荷方行为既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也威胁全球供应链稳定。 在表态的同时,中方同步出台出口豁免政策,保障安世中国供应链安全;安世中国也公开说明“库存充足、备选供应商推进中”的实际情况,有效化解了潜在的“卡脖子”风险。这种有理有据的应对,让荷兰政府清晰认识到:持续强硬将损害荷兰企业的核心利益。 从更宏观视角看,该事件为全球产业链发展提供了重要警示: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最终必将导致自身利益受损。上世纪80年代,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压日本半导体企业,并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 尽管短期遏制了日本企业发展,但也使美国半导体企业丧失竞争压力,导致技术迭代速度放缓。如今美国重现类似策略,却忽视了中国与当年日本的本质区别——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坚定的自主创新决心。 关于荷兰是否会反悔的问题,短期内概率较低。 一方面,欧洲车企的经营压力客观存在:10月欧洲汽车产量同比下降5%,部分车企已启动减产,若供应持续中断,损失将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荷兰企业同样面临业绩压力,安世三季度财报显示,受中国工厂停摆影响,营收同比下降12%,股东层面的压力已逐步传导。 但警惕性仍需保持,美国在芯片领域的遏制策略不会停止,后续可能从芯片设计软件、人才交流等其他环节切入。 此次事件也明确了核心认知:核心技术无法通过外购或协商获取,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安世中国的底气,关键在于掌握了封装测试核心产能,若晶圆制造等上游环节同样受制于人,局势将截然不同。 一个细节同样值得关注:荷兰政府宣布暂停控制令当日,安世总部即发布声明,对中方出口豁免政策表示认可,并强调“中国业务是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态度转变充分说明,商业利益面前,所谓“国家安全”的借口缺乏支撑。企业的核心诉求是利润实现,而非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 此次博弈中,美国试图“借刀杀人”,荷兰寻求“左右逢源”,中方则坚持“以静制动”。荷兰最终的退让,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逻辑:产业链已形成深度交织的生态,“脱钩断链”的尝试本质上是自我损耗。 对中国企业而言,此次事件也提供了重要启示:海外并购不仅是资产收购,更需实现产能整合与核心环节掌控,唯有如此,才能在风险来临时保障自身权益。 未来,芯片领域的博弈仍将持续,但安世事件已给出明确答案:谁能掌控产业链核心环节、守住关键市场、保持战略定力,谁就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