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美国越来越靠不住了。

特朗普为了给自己的中东外交“留点面子”,试图再次拉沙特加入他主导的《亚伯拉罕协议》,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提前通过外交渠道放话,没有巴勒斯坦建国的清晰路径,沙特就不会考虑和以色列建交,可以说,他这番话直接是把特朗普原计划的“白宫秀”给按下暂停键了。
这场外交交锋其实并不突然,但节奏来得非常明确,特朗普原本打算在11月中旬的白宫会晤上搞出一个“中东和平亮点”,最好是能让沙特也像阿联酋、巴林那样,签个协议,加入所谓的“中东朋友圈”。

但沙特这边低调而坚定地亮了底牌,没有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承诺,别谈什么关系正常化,这个态度不仅让特朗普措手不及,也让很多观察中东局势的人重新审视当前的地缘政治走向。
沙特的这次表态并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情绪化的回应,要知道,沙特作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国家之一,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比较稳,没有轻易左右摇摆。
尤其是耶路撒冷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让沙特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绕开”巴勒斯坦问题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更何况,当前以巴局势依然非常紧张,还没从2023年加沙冲突的阴影中走出来,那场冲突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引发了强烈的民意反弹,沙特如果在这种时候贸然与以色列建交,等于是在自己家门口点火。
更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王储自己也很清楚,现在不是“讨好美国”的时候,过去沙特在安全方面高度依赖美国,很多外交动作也要看华盛顿的脸色。
但这几年,沙特开始逐步调整策略,不再把美国当作唯一靠山,他们开始试着跟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和咱中国加强合作,这些动作都说明沙特在寻找更多的外交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沙特显然不会因为特朗普要拉一个“中东大联盟”就轻易上车。

而特朗普这边,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直把《亚伯拉罕协议》当作自己任内最有成色的外交成果,虽然美国国内不少人对这个协议的实际效果持保留态度,但他本人非常看重这个“成绩单”,但是这一次他显然低估了沙特的坚持,也没有真正理解当前中东局势的复杂性。
特朗普想靠送些武器装备来“换好感”,有消息透露,他提出给沙特提供F-35战机、防空系统等高端装备,试图用“军火换建交”,但问题是,这种“交易式外交”在过去或许行得通,现在却不一定奏效。
更何况,以色列政府目前的立场也相当强硬,内塔尼亚胡明确反对巴勒斯坦建国,沙特这边就算愿意谈,以色列那边也没有打算妥协,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想当中间人,结果发现两边都不好使。

沙特的沉默,其实是一种策略,他们知道现在美国的中东政策并不稳定,说支持“两国方案”,但一到关键时刻又总是偏向以色列,沙特等阿拉伯国家早就看在眼里,这次干脆就用行动说话,不是真心推进巴勒斯坦建国,就别来谈建交。
这背后其实还有更大的背景,现在的中东,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像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明显上升。
特别是中国,在联合国多次强调支持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推动巴勒斯坦建国,这种立场让阿拉伯国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沙特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外交路径。

阿拉伯国家内部虽然有分歧,但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大多数国家态度是一致的,比如卡塔尔、约旦、科威特这些国家即使与美国关系不错,也没有放弃对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支持。
即便是已经和以色列建交的阿联酋,也在加沙冲突之后对以色列表达了强烈不满,这也说明,巴勒斯坦问题依然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底线问题”,一旦触碰,任何国家都要承受舆论压力和政治代价。
以色列方面的态度也没有软化迹象,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国内高喊“安全优先”,却又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推进扩张政策,削弱巴勒斯坦的政治空间。

这些做法虽然在以色列国内赢得了一部分支持,但在国际上却让以色列越来越孤立,美国虽然公开场合表示支持“两国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模棱两可,这种态度,更让中东国家对美国的调解能力越来越不信任。
沙特这次敢于明确说“不”,也和当前地区安全形势变化有关,过去沙特一直担心伊朗的威胁,所以很多外交政策都围绕着“安全优先”来制定。
但现在伊朗自身问题不断,比如国内经济困境、社会不稳定,还有一些外部制裁压力,让它在中东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沙特不再那么依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外交上也可以更自如地做出选择。

这其实也是沙特王储近几年在推动的一个方向,他提出“2030愿景”,就是想让沙特从单一依赖石油的经济体转型为多元化国家,而这背后需要更加稳健和独立的外交环境,沙特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永远被当作“美国的盟友”看待,而是希望自己能成为议题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这次拒绝特朗普,其实是一次比较典型的做法,不是为了对抗,也不是为了追求话题度,而是告诉外界,沙特不会在核心问题上让步,尤其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不会轻易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期立场。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次事件也透露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中东国家在外交上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不再盲目追随美国,这种转变是渐进的,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像沙特这样的大国带头“说不”,确实会影响其他地区国家的判断和选择。

特朗普这次碰壁,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美国中东政策在当前形势下难以取得原有效果的一个缩影,沙特摆出明确的态度,也算是给这场外交博弈定了个调,不是不谈,而是先把真正的问题摆上桌面。
这场“免谈”,不只是一次拒绝,更是说明中东的谈判规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沙特没有关上大门,但也不会再接受没有实质内容的协议,而特朗普想靠过去那一套“快刀斩乱麻”的做法来解决复杂的外交难题,明显已经不太现实。
这件事还会继续发酵,沙特不会轻易改口,特朗普也不会甘心失败,接下来要看的是,以色列会不会在国际压力下调整立场,以及美国是否愿意真正推动“两国方案”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支持上。

但无论如何,沙特这次的立场已经让所有人明白,不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中东的外交棋局,就不会有真正的突破。
整件事过程清晰、立场明确,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的沙特在处理中东事务时的坚决态度。

未来局势如何发展,还得靠各方的实际行动来推动,但至少现在,沙特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
参考资料:
沙特王储将访美 提前“校准”立场,2025-11-10,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