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全国寺观唯一
坚持走路
2025-02-19 11:22:03
五代为时短暂、文物建筑遗存甚少,寺观之内五代彩塑尤为奇缺。
在中原地带五代寺观之中,现存最完整的只有平遥镇国寺的万佛殿。
镇国寺,座落于山西平遥县城东北15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期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镇国寺是一座皇家寺庙。镇国寺内现存有五代、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物共44间,彩塑造像 51尊,壁画100余幅,还有金皇统五年铸制的大铁钟一口,大小碑碣20余通,五代北汉时期残留的“半截碑”一块。
镇国寺是国内现存的几座五代时期木构建筑之一,也是全国寺观中唯一保存有的五代造像的寺庙。
万佛殿始建于五代时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这个依据的来源是殿内脊槫底清晰地记载着建殿时的题字:“维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三月建造”(P12)。
东四椽栿底下有巨大的墨书的题字:“奉为皇帝相公及文武寀寮建造佛殿一所 愿法界生灵同登觉道”(P10-11),题记表明了万佛殿的皇家身份,也寄语众生能够获得一种自觉境界的美好祝愿。
根据镇国寺内的题记、碑刻等资料记载,佛寺在历代有过修补,尤其是清嘉庆年间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大修(P12),虽然修缮后“至此则焕然一新”,然而万佛殿的营造工艺和彩塑基本保存了五代原貌。
万佛殿殿顶为歇山顶,灰布筒瓪瓦顶。正脊鸱吻与嫔伽均为琉璃制品,为后代修复时补加上去的。万佛殿面阔为三间,通面阔11.57米,当心间广4.55米,次间广3.51米。进深同样为三间,通进深10.77米。平面近似方形。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四周为砖墙。
万佛殿内中央设佛坛,佛坛宽大,佛坛长宽6.09米多,高55厘米,占据了室内空间的一半。佛坛用青砖垒砌而成,与南禅寺大殿、晋城青莲寺弥勒殿佛坛比例类似,有唐代佛坛遗风。
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背面三尊(观音、善财、龙女)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
十一尊五代彩塑(P1-9)依次分布,正中设立束腰须弥座,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左右紧挨着为阿难、迦叶,再两边有菩萨、天王、金刚、供养人、童子呈环形铺陈排布。这种组合形式是我国唐、五代时期寺院殿堂塑像布局的固有格局,与五台南禅寺、佛光寺、晋城古青莲寺的唐代彩塑布局相同,敦煌亦有之。
宋、辽、金时期,大佛坛的形式与此种塑像的布局形制虽还有所沿袭,但供养菩萨多不再配置,金刚也已开始移植于佛坛之下,元代以后,这种古制逐渐绝迹 。
殿内后部的扇面墙背面有倒坐观音及善财、龙女三尊彩塑,为明塑(P17-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