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进食障碍ED?
在如今“白幼瘦”被包装成“自律”和“高级感”象征的情况下,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充斥着“断食挑战”“一天一顿”的内容。
这些帖子通过视觉冲击(如骨感身材对比图)和情绪煽动(如“连体重都控制不了,如何控制人生”),潜移默化中让女性将自我价值与体重绑定。
在小红书中搜索“进食障碍”“ed”“厌食”“暴食”等关键词,其结果触目惊心。截至2024年10月16日,“ed”话题的浏览量为5517.1万次,“ED”为3355.3万次,“暴食”为“11.2亿次”,“暴食症”为3亿次,“厌食症”为1.1亿次,“进食障碍”为2.8亿次。
无论是夏天流行的“短紧露” BM 小码女装、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短视频挑战,还有类似“好女不过百”的口号,都在无时不刻强调这样的认知:
瘦才是美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数据和算法正在制造信息茧房。
只要搜索过“如何瘦身”,平台便会不断推送极端节食、禁食挑战等内容,让人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身材焦虑被无限放大,甚至演变为强迫行为。
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长期拒绝进食,人自然会严重营养不良,这对身体是最直接的摧残。
这样长期饥饿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加剧抑郁、焦虑情绪,进一步强化对食物的抗拒。
其实,饮食失调的本质远不止“吃”,更折射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掌控感的渴望...
对许多人而言,严格计算卡路里、控制体重,似乎能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秩序。
部分患者通过极端控制饮食,弥补生活中其他领域的失控感(如学业、职场压力)。
然而,这种短暂的“掌控感”往往会演变为对食物的极端依赖,甚至发展为病态的饮食行为。
开始时,或许只是想“更健康一点”,更“自律一点”,但慢慢地,吃多少、怎么吃,变成了一种执念……
客观上的瘦还不够,这些人还得主观上强烈害怕变胖,或者一直坚持刻苦的减肥计划。
此外,还出现对个人身材的扭曲认识,永远觉得自己太胖了。
计算卡路里:每一口食物都要精确计算热量,稍有超标便焦虑不安。拒绝主食:将碳水视为“罪魁祸首”,甚至完全不吃米饭、面包。强迫性运动:为了“消耗热量”,不顾疲惫地超负荷训练。
这时候若出现长期食欲减退、体重骤降、闭经等症状,请及时至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就诊。[心][爱你]芙蓉营养小课堂全民营养提升计划减肥[超话]暴食症[超话]养姨妈[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