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川军名将范绍增把七个妻子召到身边,新中国一夫一妻制摆在面前,只能留一个。年轻貌美的七姨太自信满满,以为自己稳操胜券,毕竟谁不爱青春美貌呢?可范绍增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傻眼——他没挑最耀眼的那个,而是选了原配陈文兰,这可把所有人的下巴都惊掉了。 先说范绍增这个人吧。他1894年出生在四川大竹县清河镇,家里是个有钱的地主,田多得数不过来。小时候长得壮实,脸圆乎乎的,乡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范哈儿”,听着挺憨。可这家伙一点不老实,在私塾里老捣乱,最后被赶出家门。十五岁那年,他揣着几块银元就跑了,压根没留恋家里的大宅子。这性格,从小就透着一股倔劲儿。 离家后,他没啥正经路子,就混进了袍哥会。那时候的袍哥会,讲白了就是江湖帮派,靠拳头和嘴皮子吃饭。范绍增在这儿练出来了,胆子大,脑子活。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他跟着袍哥会的人上了战场,后来还投靠了张作霖的队伍。打仗的时候,他不光敢冲,还挺会动脑子,慢慢就在队伍里有了名气。1918年,他的队伍被滇川黔靖国联军收编,他当上了营长,从这儿开始,算是正式踏进了军旅路。 到了1926年,范绍增已经爬到了川军第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的位置。这可不是小角色,川军里能混到这地步,得有真本事。他打仗厉害,处事也圆滑,能在乱七八糟的军阀堆里站稳脚跟,说明这人不简单。不过,他私生活也挺“热闹”。一生娶了四十多个妻妾,这数字听着就夸张,但那时候的军阀,哪个没点这种排场?这些婚姻,既是他个人情感的折射,也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有钱有势,娶多点老婆不算啥稀奇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范绍增没硬扛到底,而是带着部队起义,投奔了新政权。这步棋走得挺聪明,说明他看得出大势所趋。后来,他在湖北沙市军分区当过副司令员,还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做过参事,算是平稳转型。晚年跟原配陈文兰搬到郑州,日子过得低调平静。1977年,他因病去世,活了83岁。一辈子从军阀到新中国建设者,跨了好几个时代,经历够传奇。 重点来了,1950年新中国颁布《婚姻法》,一夫一妻制成了铁律。这对范绍增来说是个大坎儿。他把七个妻子叫到一块儿,说清楚了:只能留一个。这七个里头,原配陈文兰和七姨太最引人注目。陈文兰16岁就嫁给他,跟着他吃了几十年的苦,家里的事全靠她撑着。七姨太呢,年轻漂亮,估计觉得自己优势大,谁不喜欢青春无敌的小老婆呢?结果范绍增选了陈文兰,七姨太直接懵了,其他人也觉得意外。 这选择咋回事儿?其实想想,也不算太离谱。陈文兰跟他同甘共苦几十年,是正儿八经的糟糠之妻。那时候日子不好过,她没少操劳,范绍增心里肯定有数。七姨太虽然好看,但毕竟是后来的,感情没那么深,再说她年轻,有手有脚,独立生活不成问题。范绍增这决定,既是对陈文兰的交代,也是对新婚姻法的配合。他不是那种死守老派作风的人,能看出时代变了,得跟着变。
再说深点,这事儿不光是家务事,还反映了范绍增的性格。他打仗时果断,生活中也挺有主意。选陈文兰,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掂量了责任和现实。他知道新社会讲平等、讲规矩,自己当过军阀,也起义投了新中国,这时候得拿出点态度来。选原配,既给了家庭一个交代,也让外人看到他顺应潮流的一面。这份智慧,不高高在上,反而挺接地气。 当然,七姨太估计心里不服。她可能觉得,年轻貌美是资本,咋就输给了“老太太”呢?但范绍增没被表面晃了眼,他看重的不是谁更漂亮,而是谁跟他走得更长、更踏实。这点上,他的选择有点出人意料,又有点让人佩服。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花花心思,选责任而不是诱惑。 范绍增这辈子,年轻时叛逆,中年时风光,晚年平稳落地。他从袍哥会混出来的草根,到川军大将,再到新中国的建设者,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节拍上。他处理七个妻子的事儿,也不是啥浪漫传奇,就是个普通人面对新规矩时的抉择。选陈文兰,既有感情,也有理智,挺实在的一个决定。 晚年的范绍增跟陈文兰住在郑州,没啥大起大落。1977年去世时,他83岁,算得上高寿。一生起起伏伏,从军阀混战到新中国建设,他都赶上了,也都适应了。这人没啥负面标签,就是个复杂的老派人物,在乱世里闯出一条路,又在新时代找了个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