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乾隆年间,一尼姑向才子纪晓岚求对联,纪晓岚随口就说:“一笔直通,两扇敞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5 09:40:11

在清朝乾隆年间,一尼姑向才子纪晓岚求对联,纪晓岚随口就说:“一笔直通,两扇敞开。”谁知尼姑听后脸涨得通红,羞愤交加,竟破口大骂起来。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哈哈一笑,说还有下半句没说完。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 纪晓岚这名字,搁清朝那会儿可是响当当的,谁不知道他是个才子啊?可他这人吧,不光才华横溢,还特别会来事儿。这次说的一尼姑向他求对联的事儿,就是个经典例子。那天,尼姑找上门来,想请纪晓岚给庵里写副对联。纪晓岚脑子一转,张口就来:“一笔直通,两扇敞开。”这八个字乍一听没啥毛病,可细琢磨呢?尼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气得直跳脚,觉得这话忒不正经,太不像话了。毕竟尼姑是出家人,这话听着咋那么别扭呢?可纪晓岚不急,他笑呵呵地说:“别急,我还没说完呢。”然后补上下联:“天皇圣帝,日月常明。”这么一整,意思全变了,原来是对佛教的赞颂,愣是把尴尬给圆回来了。尼姑听完也不好再骂啥了,反倒有点佩服这家伙的急智。 这事儿要搁别人身上,估计早吓得说不出话了,可纪晓岚不一样。他这人脑子快得很,关键时候总能想出辙来。其实啊,他这急智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纪晓岚生在1724年,河北献县人,从小就聪明得不行。据说他四岁就能认字,家里人一看这小子有出息,就可劲儿培养他。他也没辜负家里期望,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后来还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这官儿听着挺文雅,其实干的活儿不少,得修书、编史,还得应付皇帝随时丢过来的问题。可纪晓岚呢,天生就适合干这个,学问深不说,还特别会说话,嘴皮子利索得跟抹了油似的。

不过呢,纪晓岚也不是没栽过跟头。他年轻那会儿,因为跟一个叫卢见曾的同僚关系好,结果卢见曾犯了事儿,纪晓岚也被牵连,差点丢了脑袋。幸好乾隆皇帝还算欣赏他的才华,没真把他咋样,只是把他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去了。这地方搁当时可是苦寒之地,离京城十万八千里。可纪晓岚硬是没抱怨啥,在那儿待了两年,还顺手写了不少文章。后来皇帝把他召回来,他又接着干老本行,继续修书、编史。这经历听着就挺传奇吧?一个才子,能在这么大起大落里稳住自己,靠的就是脑子和本事。 说到修书,纪晓岚最出名的活儿就是主编《四库全书》。这工程可不是闹着玩的,清朝那会儿要把全国的书都收集起来,整理成一套大部头,纪晓岚就是领头人之一。他带着一帮人,天天泡在书堆里,抄的抄,编的编,忙得脚不沾地。这书最后编了多少卷呢?三万多卷!光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可纪晓岚愣是干下来了,还干得挺漂亮。这活儿不光显他学问大,也说明他这人靠谱,能扛事儿。 当然,纪晓岚也不是完人。他这人吧,私底下有点毛病,比如好抽烟袋锅子,烟瘾大得不得了。据说他在家写东西,旁边总得放着烟袋,抽一口,写两句,特有派头。还有人说他好色,家里养了不少小妾。这事儿搁现在看肯定不咋地,但在当时那种社会,挺多有钱有势的人都这样,纪晓岚也不算啥特例。不过咱得说清楚,他这些毛病归毛病,但没啥证据说他干过啥伤天害理的事儿。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还是以才华和功绩为主。

晚年的纪晓岚,日子过得挺平和。他活到八十多岁,在清朝那时候算高寿了。退休后,他回了老家河北,偶尔写点东西,回忆回忆过去。他晚年最爱干的事儿,就是跟人聊学问,摆摆老资格。不过他这人说话还是那么风趣,嘴上没个把门的。有次有人问他为啥这么能活,他笑呵呵地说:“多抽两口烟,多喝两口茶,心态放宽点呗。”这话听着糙,可还真有点道理。 回头再说那尼姑求对联的事儿,其实这故事挺能说明纪晓岚的为人。他不是那种光会读书的书呆子,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他脑子活,能随机应变,还挺懂得咋跟人打交道。那副对联从“一笔直通,两扇敞开”到“天皇圣帝,日月常明”,转变得多自然啊。搁咱们现在看,这不就是情商高、脑子快的最佳体现吗?他没因为尼姑骂他就翻脸,反而用才华把事儿给摆平了,这份肚量和本事,真不是谁都有的。 纪晓岚这人,搁历史上看,不光是个才子,还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在官场上混得开,在文坛上站得住,连民间都流传着他不少趣事儿。他那急智和学问,搁哪儿都吃得开。就像那副对联似的,乍一看有点糙,可细琢磨全是学问。这不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吗?表面上大大咧咧,骨子里却有真本事。

0 阅读:63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