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张菊芬还是个从上海来的女知青,家里条件不错,从小被宠着长大。1969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5 09:42:18

1970年,张菊芬还是个从上海来的女知青,家里条件不错,从小被宠着长大。1969年夏天,她响应号召,离开繁华的城市,带着一点行李到了黑龙江讷河县鲁民屯。刚到时,村里的苦日子让她很不适应,天天起早贪黑干农活,手上磨出泡,脚上鞋都被泥糊满。跟她一起来的王中美成了她唯一的依靠,两人经常互相安慰,熬过那段难捱的日子。 张菊芬长得白净,模样在村里挺显眼,没多久就吸引了一个当地青年的注意。这人个子高,干活利索,常帮她扛粮食、挑水,慢慢地两人熟了起来。秋天的一个晚上,他拉着她的手,说会一直对她好,张菊芬信了。那时候她年轻,心里头有点浪漫想法,就点头答应了。他又说:“你就把身子给我吧,我会对你负责!”张菊芬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他信任。可没过多久,这男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村里没人知道他去了哪。 几个月后,张菊芬发现自己怀孕了。那会儿她还没满20岁,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棉袄都遮不住。她慌了,也怕了,只能偷偷跟王中美说。王中美问她家里知不知道,她摇摇头,家里要是知道,肯定得气疯。她不敢告诉父母,也没法找那个男人,只能自己扛着。1970年冬天,大雪封村,她生下了一个女孩。王中美帮她接生,孩子生下来后,她看了几眼,就托王中美先照顾几天,说自己得回上海想办法。

回到上海后,张菊芬没敢跟家里提这事。她怕父母接受不了,也怕街坊邻居指指点点。她把孩子留在鲁民屯,托村里人照顾,自己在城里找了份工作,慢慢安定下来。后来她结了婚,又生了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算平稳。可那段往事一直压在她心头,1973年秋天,她突然决定回鲁民屯看看女儿。到了村里,她找到收养孩子的人家,站在门外想见一面,可人家不认她,把她赶走了。她没辙,只能抹着眼泪离开。 几年后,张菊芬又托人带话,想再见女儿一次。那时候女儿张淑凤已经12岁,听说这事后,她没啥表情,只说了一句:“她不要我,我也不要她。”这话传回上海,张菊芬心里跟刀割似的。她坐在家里,手里端着杯茶,半天没动,茶都凉了。她开始觉得自己当年的决定错了,可后悔也晚了。之后她再没提过去看女儿的事,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 2004年,张菊芬56岁,因病去世。她走之前,家里人看她总拿着块旧布发呆,有时翻出一张模糊的照片看上半天。那是她女儿小时候的样子,她弟弟后来在电视上说,姐姐临走前几天还摸着照片嘀咕了几句,可没人听清。她去世后,坟被安在浙江,墓碑上就刻了个名字,周围全是野草。 另一边,张淑凤这边的人生也在起伏。2004年,她开始找母亲。那年她已经三十多岁,带着一张写满地址的纸条跑遍上海的老街。她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张菊芬,可每次都是失望。她不死心,头发都跑白了几根,还是没消息。

到了2014年,她上了个寻亲节目,站在台上说:“我12岁那年拒绝了她,现在后悔死了。”节目组找到她舅舅,舅舅拿出一堆信和照片,说她妈走前一直惦记她。张淑凤看着照片,眼泪止不住地掉。舅舅在节目里告诉她,张菊芬2004年去世了,死时56岁。他还拿出一条旧围巾,说是她妈生前常裹着的。 张淑凤接过来,手攥得紧紧的,闻着上面淡淡的味道,眼泪又下来了。舅舅说,她妈当年回村看过她,站在院子外哭着走了。张淑凤听完,坐在后台抱着围巾,整个人都懵了。王中美也找到她,说起当年接生的事,还给了她一块张菊芬留下的小木雕。她拿着木雕,眼泪汪汪地看着王中美,没说啥。 张淑凤找了母亲十年,最后却只换来这些遗物。她没去浙江扫墓,舅舅劝她那儿风大路难走,她想想也就算了。回到上海,她把母亲的照片摆在桌上,旁边放了盆小花。从那以后,她不怎么提找妈的事了,但家里人看她总站在窗前发呆,手指敲着玻璃,也不知道她在想啥。 张菊芬的故事,说到底是个普通女人的命。她年轻时信错了人,怀了孕又不敢面对,只能把孩子扔下,自己跑回城里过日子。可这事就像根刺,扎在她心里一辈子。她想弥补,可女儿不认她,最后连见一面都没能。张淑凤这边也苦,12岁时赌气拒绝母亲,后来想找回来却晚了。母女俩就这样被命运隔开,谁也没能解开这个结。 那时候的女知青,像张菊芬这样的不少。70年代,社会风气保守,女的未婚先孕就是大事,家里丢脸,村里人嚼舌根,日子没法过。张菊芬的选择其实也没啥稀奇,她怕,怕家里骂,怕别人看不起,只能咬牙把孩子留下,自己跑了。可她跑了,心没跑掉,后半辈子都在后悔。张淑凤呢,小时候不懂事,长大了又后悔,可惜时间不等人。想想看,张菊芬要是当初没信那男的,或者勇敢点把孩子带回上海,日子会不会不一样?可那年代,哪有这么多“要是”。

0 阅读:52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