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刘青山这个名字成了全国的话题,他曾是革命功臣,却因贪污堕落被枪决,留下了一地鸡毛。他的长子刘铁骑,那年才6岁,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刘铁甲和刘铁兵。父亲的死,像一块大石头砸进这个家,小小的刘铁骑该怎么办? 刘铁骑,1946年出生在河北农村,家里本来普普通通。他的父亲刘青山,早年是个苦出身,1916年生在河北安国,家里穷得叮当响,给地主干活时受尽欺负。后来,他投身革命,参加抗日,组织农民闹运动,还在解放战争中立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天津地委书记,可惜在花花世界里没守住底线,和张子善一块儿贪污公款,数额大得吓人。1952年2月10日,他在保定被处决,成了新中国反腐的第一刀。那年,刘铁骑6岁,刘铁甲4岁,刘铁兵才几个月。 刘青山死后,家里天塌了。母亲范勇,一个没啥文化的农村妇女,扛起了养三个孩子的担子。她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缝补衣裳,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刘铁骑年纪小,却看懂了母亲的辛苦。他开始帮着干活,每天放学后挑水,瘦小的肩膀压得通红也不吭声。刘铁甲爱闹腾,他哄着喂饭,刘铁兵哭了,他就抱着哄睡。小小年纪,他就像个大人,把弟弟们照顾得妥妥当当。母亲看他这样,又欣慰又心酸。
1954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范勇带着三个孩子改嫁,投奔了叔叔刘恒山,搬到了南章村。新地方,生活还是紧巴巴,叔叔家也不富裕,三兄弟挤在一张土炕上。刘铁骑知道,不能光靠别人,他得自己努力。他白天帮叔叔干农活,晚上借着昏暗的油灯读书,手指冻得裂口也不停笔。学校里,有人知道他爸的事,眼神总有点怪怪的,他心里难受,但咬牙忍着。他想通过学习闯出一条路,不让母亲和弟弟们跟着受苦。 在南章村,兄弟仨尽量低调,不提家里的事,可刘青山的影子总甩不掉。村里人偶尔议论几句,刘铁骑就装没听见。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觉得自己得活出个样,不能让父亲的错拖垮一生。他学习很用功,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想用好成绩堵住那些闲话。可不管他多努力,那层“贪官儿子”的标签总贴在他身上,撕不下来。他慢慢明白,得跟过去和平共处,才能往前走。 长大后,刘铁骑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他遇到了刘继先,一个心善的姑娘。她没嫌弃他的出身,反倒欣赏他的踏实和韧劲。两人认识后,刘继先给了他很多支持,让他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她的家人起初有点意见,可看刘铁骑老实肯干,也就点头了。1972年,他们结了婚,婚礼没啥排场,但村里人送了点红枣,日子简单却甜。婚后,他干起了木匠活,靠手艺养家,家里慢慢添了些家具,生活有了模样。
有了自己的家,刘铁骑更努力了。他白天干活,晚上帮妻子做饭,孩子出生后,他还常跟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事。他说,日子再苦,也得咬牙撑过去。他不避着过去,反而拿它当教训,告诉孩子,人得靠自己,不能怨天尤人。孩子们大了,他看着他们,心里踏实。他觉得自己总算熬出了头,没让母亲和弟弟们的苦白费。 刘铁骑也关心弟弟们。刘铁甲后来学了手艺,日子过得凑合。刘铁兵年纪小,受的苦少,长大后去了外地打工,混得也不错。兄弟仨虽然各有各的路,但感情一直没断。刘铁骑常想,要不是那年父亲的事,他们也许不会有这么多坎坷。可他也明白,怨没用,路还得自己走。 晚年的刘铁骑,头发白了,身子也不硬朗了。他常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孙子们跑来跑去,心里挺满足。他回想这一生,从6岁那年的变故,到如今儿孙满堂,苦日子没白过。他觉得自己跟父亲最大的不同,就是没走歪路。他常跟孙子说,人生有坎很正常,关键是别放弃,总有希望在前头。 刘铁骑这一辈子,没啥大富大贵,却活得实实在在。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家,用努力换来了尊重。他不怪父亲,也不恨命运,只想告诉别人,出身不由人,但活得好不好,自己说了算。他的故事,就像农村里那些不起眼的小草,看似普通,却有股子不服输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