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宋仁宗审阅奏章时,服侍了他近30年的心腹太监正在为他梳头。当心腹太监看到奏章内容后,小声说了一句:“大臣能行,为什么陛下不行,太过分了!”不料,一向对下人宽厚以待的仁宗,脸色大变,竟立即命人将他的心腹逐出宫去。
众所周知,仁宗为人仁厚正直,知人善用,有明君风范,他不仅为身边官员以及百姓都处处着想,同时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对他们的仕途也是感同身受。
像柳永年轻时性格狂放不羁,喜欢出没于酒楼歌馆,那时候他的很多词作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在民间广为传唱。
在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失利后,便写下了《鹤冲天》,其中最后一句是广为人知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他第二次科举中,他再次落榜,没有考中。
这时有人就说是因为柳永的这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仁宗,因此才在科举中被仁宗划掉。
其实柳永前三次落榜,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
直到1034年,仁宗特开恩科,对怀才不遇的士子放宽了条件,多次科举不弟的柳永这才得以入仕。
所以如果要说古代脾气最好、常为人着想的皇帝,许多人想必会说是宋仁宗。他身为一个受人敬重的皇帝,却常能以最大的宽仁之心去对待别人,无论是地位卑微的小太监,还是屡屡冒犯他的大臣。
有一天仁宗和几名大臣一起出行赏花时,边赏花边讨论朝政的事情,但他却满脸焦急,频频往后面看。
随行的几位大臣见到仁宗这样子,也跟着往后方看,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之处。
就这样等到赏花结束回宫后,他就急忙叫嫔妃给自己倒水喝。
嫔妃在一旁不解地问到:“陛下,这次出去赏花不是有侍者带水了吗?怎么把陛下您渴成这样?”
仁宗一口气喝光一杯水后,擦了下嘴边的水后说道:“水是带了,但带水的太监走在队尾,没有跟上来,如果我让他上来给我送水,管事的肯定会责罚他。”
还有一次仁宗深夜饿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惦记着羊肉汤,而他却没有吩咐官人给他做,而是自己就这样在床上彻夜未眠。
到了第二天早朝时,官员们关切地问:“为何陛下您看上去如此憔悴,是否遇到烦心事,臣等愿为陛下分忧。”
仁宗回答道:“无甚大碍,朕昨晚只是想喝羊汤了。”
官员不解地问到:“陛下想喝羊肉汤,尽管吩咐御膳房给您做就好了,为何要为难自己呢?”
仁宗解释说:“昨晚喝羊肉汤只是朕的一时兴起,如果为了满足我一时的口欲,宫中不知有多少人睡不好觉。”
仁宗这番作为一直深刻影响着每一位文武官员,以至于后来大多数官员都效仿仁宗,体恤百姓,真心为朝政理事。
但仁宗的好脾气也不是在每件事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他这么一位虚心纳谏的帝王,对自己的心腹脸色大变,并将其逐出宫,也是有其原因。
一次,仁宗让服侍他多年的贴身太监帮他梳头。
仁宗也对他十分信任,就打开了一份奏折,在后方帮他梳头的太监便看到奏折的内容,是关于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
这时太监便嘀咕了起来,说道:“哪位大臣家中没有十几个仆人,官做的越大,仆人就越多,陛下是九五至尊,您勤俭节约,侍从本就不多,这些大臣还说要削减,真是不把陛下放在眼里。”
仁宗听完贴身太监的话,面色阴晴不定,一直沉默不语。
这时太监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你要采纳官员的这番谏言吗?
仁宗这才答道:“官员的谏言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何不采纳呢?”
太监听完后,扑通一声跪地,说道:“那如果陛下执意要要削减人员的话,那就让老奴做第一个人吧!”
仁宗听完大怒呵斥道:“大胆奴才,你竟敢威胁朕。既然如此,那朕便成全你。你明天收拾完东西就走吧!”
说完,仁宗拂袖而去,留下跪地求饶的老太监。
皇后知道此事后,不解地问道:“陛下,梳头太监伺候您多年,您为何也把他送出宫了?”
仁宗解释说:“他这个人仗着朕的宠信,竟然做出阻碍朕采纳忠臣的建议,这对朝政是非常不利的。”
宋仁宗的这种为朝理事,惜才如命,仁厚宽容的行为,使得他在位期间,足足维持了辽宋20年和平的局面,百姓爱戴,官员信服,国家也一直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