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场撼动中国数学界的学术盛会在北京召开。当来自加拿大的著名数学家门德尔逊教授起身发言时,他脸上写满不解:"为何要请我来讲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这样的人物吗?" 【消息源自:《数学经纬网》2020年10月31日刊载的《命途多舛的数学战士——陆家羲》,并综合《中国科学报》1989年颁奖报道及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原始档案】 1983年北京友谊宾馆的空调嗡嗡作响,加拿大数学家马克·门德尔松扶了扶眼镜,突然用英语向主席台发问:"为什么邀请我来讲组合数学?你们不是有Lu Jiaxi吗?"会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钢笔滚落的声音。中科院数学所的陈教授涨红了脸,小声问同事:"这个陆家羲...是哪个单位的?" 此时他们不知道,被国际同行尊称为"Lu"的数学家,正在包头九中的物理实验室里修理天平。这个穿着洗白中山装的中年教师,左手虎口还留着改锥划破的结痂。 时间倒回1957年,东北师大物理系的晨读课上,同学们总能看到个捧着《数学年刊》的怪人。"老陆,你这物理系的整天看数学,小心挂科啊!"室友王建国抢过他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看不懂的符号。"别闹,"陆家羲急得东北口音都冒出来了,"我在算女学生问题!"同学们哄笑起来,谁也没注意他说的其实是百年未解的"科克曼女生问题"。 1961年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时,陆家羲的行李里塞着二十斤演算纸。新婚妻子张淑琴发现丈夫总在深夜伏案,煤油灯熏得他睫毛都结了霜花。"你这写的啥?能换粮票不?"妻子看着满纸的拉丁字母发愁。陆家羲只是笑笑:"等解出来,给咱娃换奶粉。"他那时不知道,寄往《数学学报》的论文正在编辑抽屉里积灰。 1979年冬天格外冷。陆家羲在收发室哆嗦着拆开国际信件,美国《组合论》期刊接受了他的论文。"老张!我的斯坦纳系列成了!"他挥舞着信纸冲进教研室,同事们却盯着他露脚趾的棉鞋发愣。校长私下叹气:"陆老师课教得好,就是魔怔了。" 1983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十月,陆家羲在课堂上突然按住胸口。学生们看见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完最后个算式,整个人像松开的发条般滑落。他兜里还揣着刚收到的《数学学报》退稿信,编辑用红笔批注"缺乏实际价值"。 六年后人民大会堂颁奖现场,张淑琴摸着烫金的证书突然泪如雨下。她想起丈夫总说:"数学不会骗人,1就是1,2就是2。"此刻台下坐着当年拒稿的编辑,正把掌声拍得比谁都响。
这就是学霸做题的感觉吗现在的我,强的可怕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