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酒泉这地方自古就是块宝地,往西是望不到头的戈壁滩,往东是连绵不绝的祁连山。
两千多年前,霍去病带着汉家儿郎在这儿追着匈奴打,把皇帝赏的御酒倒进泉水里和将士们分着喝,从此这地方就有了酒泉的名号。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片黄土沙地又成了中国航天和核能事业的摇篮。
那时候全国刚解放没几年,外头有美苏两个大国盯着,咱们手里没点硬家伙实在不踏实。
上头下了决心要搞自己的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十万建设大军就这么开进了西北荒漠。
这些当兵的和知识分子分成两拨,一拨去新疆马兰搞核试验,一拨在酒泉建航天基地。说是基地,其实就是片光秃秃的戈壁滩,连根草都看不见。
西北的天气邪乎得很,大中午能把人晒脱皮,夜里裹着棉袄还冻得直哆嗦。
战士们刚开始连帐篷都搭不起来,得找大石头当挡风墙。
早上起来被子上能抖下半斤沙土,饭盒里总掺着沙子,最要命的是喝水问题,河沟里的水看着清亮,里头全是肉眼看不见的虫子卵。
苏联专家来考察的时候直摇头,说这条件再给十五年也建不成基地。
可咱们等不起十五年啊,那时候中苏关系闹僵了,美国又在台湾海峡搞事情。
上到钱学森、邓稼先这些大科学家,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背着铺盖往戈壁滩里扎。
马兰基地还有个"花木兰村",住的全是二十来岁的姑娘,白天跟着男同志搬石头搞测量,晚上就着煤油灯算数据。
到了1964年秋天,核试验到了最吃紧的关头,国防科委的张爱萍将军亲自坐镇酒泉基地。
有天晌午,将军从食堂出来溜达,瞅见十几个小战士蹲在太阳地里啃干粮。
这些小伙子挎着帆布包,满脸都是汗碱子,张爱萍走过去拿帽子给他们扇风,问他们是哪个部分的。
战士们说是下面分基地的,来总站领物资,可管仓库的说东西还没到,让他们等着。
张爱萍当时脸色就变了,扭头看见个干部嘴上油光光的刚从食堂出来,当场就发了火:"同志你吃饱了?"
那个干部还没反应过来,将军已经让后勤的人开仓放物资,又吩咐食堂现炒鸡蛋给战士们加餐。
后来听说服务站的人搞区别对待,把好物资都留给总站,分基地的人来了就晾着,张爱萍专门下了死命令,哪个再搞特殊化就处分哪个。
那年10月16日,罗布泊腾起蘑菇云的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在电话里和张爱萍两个人都掉了眼泪。
酒泉基地后来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从东方红卫星到神舟飞船,都是打这儿飞上天的。
现在去基地参观,还能看见当年战士们用石头垒的宿舍墙,那些墙缝里到现在还嵌着沙粒。
要说这酒泉基地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有学问大的科学家,有吃苦耐劳的战士,也有像张爱萍这样较真儿的领导。
当年那帮啃干粮的小战士,后来有的成了技术骨干,有的退伍回家种地。但不管后来咋样,他们蹲在太阳地里等物资那个画面,成了中国科技攻坚史上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立着块纪念碑,上头刻着参加基地建设的所有单位名单。
有意思的是,碑文最后特意加了一句"勿忘基层"。这话说得实在,搞大工程最怕上头热下头冷,当年要是没有张爱萍那顿火,没有后来统一调配物资的规矩,说不定咱们的原子弹还得晚几年才能炸响。
所以说啊,大事都是小处着手的,领导多往基层瞅两眼,比喊一百句口号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