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格力校招“辱骂门”与品牌危机管理!

格力校招“辱骂门”:大企业危机管理的三重失守与救赎之道一句“在我们村,你这还上本科,汪汪吃的都比你好”,让格力校招陷入舆

格力校招“辱骂门”:大企业危机管理的三重失守与救赎之道

一句“在我们村,你这还上本科,汪汪吃的都比你好”,让格力校招陷入舆论漩涡。这场由第三方招聘人员辱骂咨询学生引发的“辱骂门”,不仅暴露了企业在招聘管控上的巨大漏洞,更通过一份“甩锅式声明”将品牌危机推向高潮。作为制造业巨头,格力的危机应对堪称反面教材,其背后的管理失当与认知偏差,值得所有大企业深度反思。

一、事件复盘:从咨询质疑到舆情失控的连锁反应

2025年10月底,浙江工业大学校招双选会上,一名账号为“长崎光子”的女大学生加入标注“格力杭州储备干部招聘”的微信群。群内宣讲信息显示,“储备干部”需先在一线流水线工作3个月,每天早8晚8站立工作12小时,午餐仅45分钟、晚餐30分钟,上六休一且需倒班,月薪5500元扣除社保和住宿费后,到手仅四千出头。更让学生不满的是,宣讲时承诺的“专业不限、可转岗晋升”,转头就暗示非机电专业只能留任流水线,甚至明确“不招硕士”,与“储备干部”的宣传严重不符。

当学生将往届员工反馈的“岗位内定、卡实习盖章”等合同问题截图发群咨询时,群内自称“人事张某劲”的人员不仅未正面回应,反而暴怒辱骂,抛出“本科四年不是吃干饭的”“村里狗吃得比你好”等侮辱性言论。事后学生发现,该招聘群群主、中介与涉事人员位列群成员前三,所谓“格力校招群”实则混杂大量中介人员。

11月3日,格力杭州公司快速发布“严正声明”,核心内容仅有三点:涉事人员非公司员工,系擅自建群招聘;招聘信息与实际不符;保留追责权利并要求停止不实传播。然而这份急于切割的声明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因“甩锅”姿态引发更大争议,网友犀利质疑:“打着格力旗号招人,出了事就说不是自己人?管理漏洞也太大了!” 更有网友翻出董明珠此前“今年招5400名大学生,人均成本20万”的言论,嘲讽实际薪资与宣传的巨大落差。

事件后续更显混乱:涉事人员所属的杭州易鑫人力被曝光曾指使员工举报学生视频、威胁删评;格力宣讲员在群中称“已开除张某劲”,却与官方“非我司员工”的声明自相矛盾;企业还通过联系学生学校试图“当面道歉”,被质疑变相施压,进一步激化矛盾。

二、危机应对失策:违背3T原则的全方位溃败

危机公关领域的3T原则(Timeliness第一时间、Truthfulness真实坦诚、Taking Responsibility勇于担责),是企业应对舆情的核心准则。格力的此次应对,恰恰在这三点上全面失守。

1. 只追“速度”,不重“温度”:第一时间原则的片面应用

格力在事件发酵后24小时内发布声明,看似符合“第一时间回应”的要求,实则陷入“为了快而快”的误区。声明未对学生遭受的辱骂表达任何歉意,未核实涉事人员与企业的真实合作关系,仅以“非我司员工”粗暴切割,完全忽视了学生“冲着格力品牌求职”的核心诉求。对比零跑汽车“限高”危机中“1天回应、2天解决、公开反省”的闭环操作,格力的快速回应更像“危机规避”而非“问题解决”,反而因冷漠姿态加剧公众反感。

2. 回避核心,模糊焦点:真实坦诚原则的彻底背离

真实坦诚是危机公关的生命线,但格力的声明全程回避关键问题:未说明为何第三方能以“格力储备干部”名义开展招聘;未解释“储备干部”宣传与流水线实际岗位的差距;未回应往届员工反馈的合同争议、岗位内定等问题。更矛盾的是,宣讲员“开除非本司员工”的表述,直接戳穿了官方声明的漏洞,暴露企业对招聘合作方的管控缺失。这种“选择性透明”不仅无法取信公众,反而因谎言嫌疑进一步透支品牌信誉。

3. 拒绝担责,强行甩锅:勇于担责原则的完全失守

无论涉事人员是正式员工还是第三方中介,其以格力名义开展招聘活动的事实,就决定了企业无法置身事外。根据法律常识,即便委托第三方招聘,企业作为被委托方仍需承担审核与管理责任。但格力的声明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个人擅自行为”,完全无视自身在招聘渠道管控、合作方审核、信息核查等环节的失职。这种“拒不担责”的态度,与董明珠“重视人才、舍得投入”的品牌宣传形成强烈反差,让“尊重人才”的口号沦为空洞话术。

三、深层根源:大企业的管理傲慢与品牌认知错位

格力“辱骂门”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企业管理漏洞、品牌理念脱节与招聘体系混乱的集中体现。

1. 第三方管控失控:招聘流程的底层失守

作为行业巨头,格力将校招业务部分外包本无可厚非,但核心问题在于“外包即失控”。对合作中介的资质审核不严、招聘过程缺乏实时监管、员工(含外包人员)培训缺失,导致中介能随意以格力名义建群招聘,甚至在沟通中辱骂求职者。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招聘管理模式,本质是对求职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品牌形象的漠视。

2. 品牌宣传与实际操作的严重割裂

董明珠多次强调“重视大学生培养”,声称每位大学生年均培养成本近20万,但校招实际给出的月薪仅5500元,扣除各项费用后到手四千出头,且“储备干部”实为“流水线工人”,宣传与实际的巨大落差让品牌信誉严重受损。这种“高层喊口号、基层踩底线”的现象,暴露企业品牌理念未下沉到执行层面,所谓“重视人才”仅停留在公关话术层面。

3. 危机管理体系的形同虚设

成熟的企业危机管理需具备“预警-响应-修复”的完整闭环,但格力显然缺乏这套体系:事前未建立招聘舆情监测机制,未能及时发现中介招聘中的违规行为;事中回应口径混乱,官方声明与宣讲员表述自相矛盾,缺乏统一的危机应对团队;事后未采取有效补救措施,仅试图通过“切割”“施压”平息事件,完全无视公众与求职者的核心诉求。

四、行业启示:大企业危机管理的救赎之道

格力“辱骂门”为所有大企业敲响警钟,尤其是依赖校招储备人才的企业,需从这场危机中汲取教训,重构危机管理与招聘管理体系。

1. 危机应对:用“真诚担责”替代“强行甩锅”

面对危机,企业应摒弃“切割式声明”,遵循“先共情、再核实、后整改”的逻辑:第一时间向受影响者道歉,表达对事件的重视;公开透明地核查事件真相,包括合作关系、招聘流程等关键信息;出台具体整改措施,而非空洞的“保留追责权利”。如某科技企业应对Offer违约危机时,通过“逐一沟通+3个月薪资补偿+优先录用权”的组合方案,成功修复雇主品牌。

2. 招聘管控:建立“外包不外包责任”的管理机制

对于外包招聘业务,企业需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合作前审核中介资质与过往口碑,明确招聘话术、薪资待遇等核心信息的审核权;合作中派驻专人监督招聘过程,实时管控招聘群信息发布;合作后建立求职者反馈通道,及时处理违规行为。同时需统一招聘口径,避免“储备干部”等模糊表述,确保宣传信息与实际岗位一致。

3. 品牌建设:让“高层口号”落地为“基层行动”

品牌信誉的建立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企业高层的人才理念,需通过完善的薪酬体系、规范的招聘流程、尊重的沟通方式落地:确保薪资待遇与宣传承诺一致,不画“空头大饼”;加强招聘人员(含外包)培训,明确沟通礼仪与职业底线;将“尊重人才”纳入招聘考核指标,避免因个体行为损害品牌形象。

4. 长效机制:构建“舆情预警-快速响应-复盘优化”闭环

企业需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机制,重点监控校招、产品质量等敏感领域;组建专业的危机应对团队,统一对外沟通口径,避免多头发声;事件平息后及时复盘,查找管理漏洞,优化招聘流程与危机预案。如高校招聘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流程所示,只有建立“预警-响应-管控-总结”的完整体系,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

格力校招“辱骂门”的核心教训,在于大企业切勿因品牌光环而滋生管理傲慢。危机管理的本质不是“规避责任”,而是“修复信任”;品牌建设的关键不是“高层口号”,而是“基层细节”。当企业将求职者的尊重、招聘流程的规范、危机应对的真诚纳入管理核心,才能真正守住品牌的根基。否则,再响亮的品牌口号,也终将败给一次粗暴的辱骂、一份冷漠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