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大汉奸黄标被判死刑,到了刑场,黄标却很不甘心:“我每个月给新四军送了20万银元,却被当成汉奸,我不甘心啊!” 黄标这人,是个狠角色。江苏东台人,脑子活络,胆子也大。抗战爆发前,他就已经是当地的商界头面人物,搞盐业、搞运输,家底厚实。 日本人一来,很多人的人生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跪下,要么倒下。黄标选择了第三种,一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活法。 他跟日本人合作了。 挂上了“苏北盐垦区总队长”的头衔,帮着日本人管理盐业,维持地方秩序。在老百姓眼里,这不就是铁杆汉奸吗?吃着中国人的饭,砸着中国人的锅,给侵略者当狗,该杀! 那个年代,能跟日本人搭上线做生意的,手上能干净到哪儿去?他有钱有势,出行前呼后拥,地方上的人都得叫他一声“黄老板”。 但这个“黄老板”又有点不一样。他不像别的汉奸那样,对手底下的人敲骨吸髓。据说他对自己的佃户、工人还算可以,有时候还开仓放粮,周济乡邻。 一个人,怎么能既是压迫者,又是“善人”呢?这恰恰是那个混乱年代最真实的写照。人性不是一张纸,非黑即白,它更像一个魔方,每一面都有不同的颜色。 现在来说说最关键的那个问题:他到底给没给新四军送钱? 黄标在法庭上和刑场上,都提到了一个名字——贺介。 贺介是谁?当时新四军苏中军区的一位重要干部,负责情报和统战工作。黄标说,就是贺介主动联系的他,两个人秘密见了面,约定由黄标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敌占区为新四军筹集经费和物资。 每个月20万银元,那是什么概念?在当时,这笔钱足以支撑一支不小的部队一个月的开销。除了钱,黄标还说自己利用运输队,给新四军送过药品、布匹、粮食,甚至是枪支弹药。 问题来了,证据呢? 黄标拿不出来。他说这种事,都是单线联系,天知地地知,他和贺介知。为了保密,不可能留下任何字据。 那贺介人呢?能不能让他出来作证? 最要命的地方就在这里:贺介同志在1943年的一次战斗中,已经壮烈牺牲了。 死无对证。 黄标的辩护,成了一面之词。而指控他当汉奸的证据,却是山一样多。他跟日本军官的合影,他签发的命令,他聚敛的财富,桩桩件件,都把他钉在了“汉奸”的耻辱柱上。 当时的社会情绪是什么样的?全国人民刚刚从十四年的血海深仇里爬出来,对汉奸的恨,是刻在骨子里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正在雷厉风行地展开,讲究的是快、准、狠,稳定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那种“除恶务尽”的大背景下,一个证据确凿的“大汉奸”,提出的辩解却是一个已经牺牲了八年的烈士,法官和民众会怎么想?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黄标在利用一位牺牲的英雄,给自己脸上贴金,想逃脱正义的审判。 所以,判决很快下来了:死刑,立即执行。 一个为革命事业提供过巨额资助的“功臣”,最后却被当成民族败类枪毙,这得是多大的冤屈? 首先,抗战时期我党的地下工作,其复杂性和隐秘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为了抗日,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里面就包括很多像黄标这样身份复杂的地方实力派。他们有钱、有枪、有人脉,在敌占区能办成很多我们自己人办不成的事。跟他们合作,是当时现实的选择。 这种合作,必然是高度机密的。一旦暴露,不仅合作者本人有杀身之祸,我方的地下网络也可能被连根拔起。所以,单线联系、不留文字记录,这是地下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这个角度看,黄标说“死无对证”,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其次,我们再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内部外部都不稳定。对于前朝的“旧人”,尤其是那些有过“污点”的,政策上从严从快处理,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在清理敌特、汉奸、反革命分子的过程中,个别案件出现偏差,似乎也难以完全避免。 黄标的案子,后来有没有转机呢?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档案的逐步解密,黄标的后人开始为他申诉。据说,一些当年的知情人,也零星提供了一些间接的证据。但因为核心证人贺介已经牺牲,直接证据链始终无法形成闭环。 黄标的结局,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