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总理被俘。敌军团长知道后,决定亲自审问,刚进入审讯室,敌军团长就愣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5 18:31:06

1927年,周总理被俘。敌军团长知道后,决定亲自审问,刚进入审讯室,敌军团长就愣住了:“周主任,怎么会是你?” 1927年,上海,龙华。那是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多少英雄好汉,今天还在街头振臂高呼,明天就可能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暗夜里。 就在那个春天,周恩来同志在上海被捕了。 这消息要是传出去,天都要塌半边。当时他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刚成功,屁股还没坐热,蒋介石就翻脸了,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滩顿时变成了人间炼狱,街上到处是抓人的军警。周总理当时临危不乱,还在指挥同志们转移、隐蔽,结果自己却落入了敌人的手中。 抓他的是国民党第26军第二师。师长叫斯烈。斯烈听说抓到了一个共产党头目,挺重视,就让手下的团长鲍靖中去审。这个鲍靖中,一听名字你可能不熟,但他有个身份,黄埔军校的学生。 这就有意思了。黄埔军校,谁不知道,当年的政治部主任,就是周恩来。 鲍靖中接到命令,心里琢磨着得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共党头子”一点颜色看看。他推门进入审讯室,准备来个下马威。可他一抬头,整个人都僵住了,脱口而出:“周主任,怎么会是你?” 这一声“周主任”,喊得不是职位,是曾经的师生情谊,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在黄埔军校那会儿,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但他从不像个官。他关心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他都一视同仁。谁家里有困难,他想办法接济;谁思想有疙瘩,他促膝长谈。很多黄埔学生后来回忆,周主任这个人,有一种让人无法不信服、无法不亲近的力量。他不是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你,什么叫理想,什么叫担当。 所以,鲍靖中这一愣,愣住的不仅是意外,更是良心。他眼前的这个人,是那个在操场上给他们讲革命道理的老师,是那个深夜还在为他们备课的“周大哥”。现在,这个人成了阶下囚,而自己,却要对他刀兵相向。 这审讯,还怎么审?鲍靖中立马把情况报告给了师长斯烈。斯烈的弟弟斯励,也是黄埔的学生,也受过周总理的教诲。这层关系下来,斯烈也犯了难。他虽然是国民党军官,但也知道周恩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最后,在多方斡旋下,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周总理给放了。 这件事,现在回看,真是惊心动魄。它告诉我们一个特别朴素的道理:一个人的品格,就是他最硬的通行证。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救了周总理的,不只是侥幸,更是他日积月累的人格魅力和赢来的尊重。 今天我们聊这个故事,有啥现实意义? 现在这个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我们每天都在谈论“人脉”、“资源”、“圈子”。但我们有时候忘了,所有这些人脉和资源,最核心的内核,是你这个人本身值不值得交往,值不值得信任。 就拿现在的工作来说,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企业里,大家都在拼业绩、拼能力。但最后能走得远、走得稳的,往往是那些品行端正、有口皆碑的人。能力可以培养,但人品一旦塌了,就什么都没了。周总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能让自己的“敌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这种力量,比任何武器都强大。 现在,每年去纪念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站在周总理的雕像前,眼神里满是崇敬。我想,他们被打动的,不仅仅是总理的丰功伟绩,更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那伟大而纯粹的人格。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不缺有能力的人,但我们永远需要像周总理这样,以德服人、以情动人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真诚、正直、善良,这些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所谓“主义真”,不仅仅是信仰的坚定,更是为人的坦荡和品格的纯粹。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他自然会散发出一种超越阵营、超越敌我的光芒。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