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不想复发,牢记这两点!只发一次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胆结石患者,结石反复引发疼痛,要么靠止痛药临时缓解,要么手术后仍有不适,不仅身体遭罪,还总担心结石再长,心理压力大得很。 今天,我说说心里话:胆结石想减少发作、避免复发,关键靠这两条! 秘诀一:疏肝利胆,清除结石生长的 “土壤”! 从中医的角度看,胆结石的产生,核心绕不开一个 “堵” 字。肝主疏泄,负责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为 “中清之腑”,依赖肝气的疏泄才能正常储存、输送胆汁。要是肝气不顺畅,就好比胆管这条 “河道” 被堵住了,胆汁排泄不畅,长期停滞在胆囊里,水分慢慢蒸发,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就容易凝结成石 —— 这就是结石生长的 “土壤”。 很多患者平时总觉得右上腹隐隐作痛,吃点油腻食物(比如红烧肉、油炸食品)就疼得更明显,还会伴有腹胀、嗳气、口苦,这些其实都是肝气郁结、胆气不通的信号。胆汁堵得越久,结石就越容易长大,疼痛发作也会越频繁。 去年,有位 48 岁的张女士找到我。她三年前查出胆囊结石,直径约 1.2cm,当时偶尔疼,吃点消炎利胆药就好。可半年前开始,疼痛越来越频繁,尤其晚上躺下时,右上腹疼得直冒冷汗,还牵扯到右侧肩背,做超声复查发现结石没变大,但胆囊壁明显毛糙 —— 这就是胆汁长期淤积,刺激胆囊壁引发的炎症。 诊断: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辨证:典型的肝郁气滞、胆腑湿热 我给她开了以柴胡疏肝散合茵陈蒿汤为主方的中药,重点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疏通胆管。 复诊时,张女士说右上腹疼痛基本消失,吃少量炒鸡蛋也不难受了,复查超声显示胆囊壁毛糙减轻 —— 这就是 “疏肝利胆” 起了作用:肝气通了,胆汁能顺畅排泄,不仅缓解了疼痛,还清除了结石继续生长的 “土壤”。 秘诀二:健脾化痰,筑牢身体的 “防护墙”! 疏肝利胆只是第一步,能快速缓解疼痛、疏通胆管,但要是不把脾胃调理好,身体的 “底子” 没打牢,结石还是有可能卷土重来。 为啥这么说?中医讲 “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水湿运化的核心。要是脾胃虚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水湿就会在体内积聚,慢慢生成 “痰湿”。这些痰湿随着气血运行到胆囊,会和胆汁混合,加重胆汁的黏稠度,就算之前的结石排掉或拿掉,新的结石也容易再次形成 —— 很多患者做完胆囊切除术后,还会出现 “胆管结石”,根源往往就是脾胃虚弱这个 “隐患” 没解决。 脾胃虚的人,平时还会有这些表现:没精神、容易累,吃点东西就腹胀,大便不成形,舌头胖大有齿痕。这样的身体状态,既没法帮肝气疏泄,也不能及时运化水湿,结石自然容易反复。 再说说张女士,经过一个月的疏肝利胆治疗,疼痛缓解后,她 “没胃口、吃了胀、浑身乏力” 的老毛病就凸显出来了。复诊时,我立刻调整了治疗方案,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帮她健脾益气、化痰祛湿 —— 脾胃好了,水湿能正常运化,就不会再生成痰湿 “滋养” 结石。 三诊时,张女士不仅胃口好了、精力足了,复查超声显示胆囊壁光滑,之前的炎症也消了。随访至今,她的胆结石没再复发,也不用总靠止痛药 “扛着” 了。 为什么这两个秘诀缺一不可呢? 治胆结石就像打理 “河道”:疏肝利胆是 “清淤疏河”,把堵住胆管的湿热、瘀滞清掉,让胆汁能顺畅流动,快速缓解疼痛;而健脾化痰是 “加固河堤、治理源头”,让脾胃能正常运化水湿,避免新的 “淤泥”(痰湿)产生,从根本上防止结石再长。 只知道 “清淤”,不懂得 “固堤”,胆管这条 “河道” 还是容易再次堵塞;只调理脾胃,不疏通胆管,已经形成的结石和淤积的胆汁还是会引发疼痛。唯有双管齐下,既疏通气机、清除湿热,又健脾祛湿、筑牢底子,才能标本兼治,减少结石发作、避免复发。 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80% 以上胆结石反复的患者,都是因为只关注 “止痛排石”,却忽视了 “健脾固本” 这一步 —— 把脾胃调理好,身体的 “防护墙” 筑牢了,胆结石才不容易再找上门。 我是河南公立三甲医院的中医陈玉龙,与各类肝胆脾胃病打交道已有三十多年了,也经常做各类肝胆术后调理,如果你有相关问题,可以说说。 (注:文中提到的中药方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一定不要自行用药。)
我就算得罪人,也要公布这个养肺方,十年病史也不怕。哪怕慢阻肺多年,这个方子也
【1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