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可能想不到,中国不参加东盟峰会,是怕影响接下来更重要的事 10月27日都等着他走,接下来中国和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CFTA)3.0版》。还是原来那地,只是人变成了东盟和中国,这就叫务实。特朗普这次东盟之行除了得到虚荣,还有一个口头承诺的下届诺贝尔提名。其他的真没有什么收获。 这种说法其实把复杂的国际外交和合作想得太简单了,甚至带了点主观猜测的成分,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中国参与任何国际会议,从来都是从国家发展需求、区域合作大局出发做的决定,哪能是“怕影响事”或者“等谁走”这么随意?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交流,中国是否出席东盟峰会,必然是基于会议议题、外交安排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行程可没什么“等不等”的关系。 再说特朗普东盟之行的收获,用“只有虚荣和口头诺贝尔提名”来概括也太绝对了。不管是谁当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都不可能是随便走走,背后肯定有明确的外交目标,可能是想加强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可能是推动一些合作项目,也可能是传递自己国家的政策立场。就算外界看着好像没达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协议,也不能说人家“没收获”,外交上很多成果是长期的、隐性的,不是光看表面就能下结论的,这种说法明显忽略了外交事务的复杂性。 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CFTA)3.0版》的签署,这可是中国和东盟经过好几年谈判才推进的成果,怎么会是“等特朗普走了才签”?从ACFTA最初签署到1.0版、2.0版升级,再到3.0版的推进,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时间规划,都是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一点点协商出来的。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一直是务实推进的,目的是让双方的企业能更方便地做生意,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多实惠,这种合作是基于彼此共同利益的自主选择,和其他国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把国际合作和外交决策搞成“谁等谁走”的戏码,很容易误导大家。国际上的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剧情,每个国家的行动都有多重考量,合作的达成更是需要双方甚至多方反复沟通、互相协调。说中国的安排是“务实”,别人的访问就是“虚荣”,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本身就不客观,也不符合国际交往的基本逻辑。 中国一直坚持和东盟做“全天候战略伙伴”,推进ACFTA 3.0版就是想进一步打开合作空间,比如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这些新领域拓展合作,让双方的贸易更自由、投资更便利。这完全是从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务实举措,根本不是什么“趁人走了才行动”。同样,其他国家和东盟的互动,也该放在客观的外交框架里看,不能用简单的“有收获”“没收获”来草率评判。 其实看国际事务,最忌讳的就是带着主观情绪下结论,或者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戏剧化。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纽带和战略互信。把这些说成是“等特朗普走了才做”,既低估了中国外交的战略规划性,也没看到中国和东盟合作的深厚基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