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打饱嗝别大意!中医拆解嗳气根源:这种最常见
嗳气一证,俗称“打饱嗝”,古称“噫”,在今日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节之际尤为常见。此证虽微,却能窥见人体气机运转之常变,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气机逆乱,病发中焦
《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气所病,心为噫”,点出嗳气与上焦相关。然其根源实在中焦,如《灵枢·口问》所释:“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脾胃位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停滞、寒邪客胃,皆可致枢纽失灵,胃气不降反升,冲逆于上,从口而出,遂成嗳气。
虚实寒热,首重辨证
嗳气之治,首当明辨虚实。元代朱震亨虽倡“痰火”致嗳之说,然临床所见,因虚寒者更为多见。
实滞之嗳,多发于饮食过饱之后。症见嗳声响亮,气味酸腐,脘腹胀满。此如《医学心悟》所言:“饮食停滞,嗳腐吞酸”,乃食积阻滞,气机不畅。治宜消食导滞,佐以行气,保和丸为代表方。
虚寒之嗳,多见于脾胃素虚之人。症见嗳声低微,时作时止,食少纳呆。此系中阳不足,如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精辟论述:“嗳气多是虚证,……胃虚则气逆而为嗳。”治当温中健脾,理中丸、六君子汤皆属对证之方。
治嗳要旨,燮理中焦
治嗳之要,不在降逆,而在复其升降之常。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脾胃分治”之说,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用药,需察其本源:
若食滞者,虽用山楂、神曲消导,亦当佐陈皮、砂仁醒脾;
若虚寒者,投以人参、白术培土,须配丁香、柿蒂下气。
此即“治病求本”之体现,非见嗳止嗳者所能及。
古今一理,生活为要
古之嗳气,多责之“寒气客胃”;今之嗳气,常因快节奏生活、饮食不节、压力过大所致。虽时代变迁,然“脾胃为后天之本”之理不变。观今人嗜食生冷、饥饱无度,更易损伤中阳,致虚寒嗳气者众。若见嗳气便妄投清火化痰之药,无异于雪上加霜。
嗳气虽微,关乎气机。辨治当首分虚实,详察寒热,以恢复中焦升降为要。《伤寒论》有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治嗳之道,亦不外乎此。医者当心存全局,患者宜饮食有节,如此则中气调和,嗳气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