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 很多人总盯着芯片断供的新闻焦虑,却没意识到尹志尧说的 “三代技术差距” 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核心 —— 咱们主流的 28 纳米成熟制程刚稳住脚跟,全球顶尖玩家已经把 3 纳米做到量产,台积电更是敲定 2025 年底就要实现 2 纳米月产 5 万片的目标,单片晶圆售价高达 3 万美元。 这种代差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中芯国际的 7 纳米工艺还在小批量试产,却得依赖旧款设备硬扛,不仅生产效率上不去,单位成本比台积电高出两倍多,良率控制更是得一点点打磨。 但这位创办了中微公司的物理博士从没把差距当成鸿沟,他最常说的是 “我们不缺技术瓶颈,缺的是投入与坚持”。 他带着团队干出来的成绩就是最好的例子,刻蚀机这曾被美荷巨头垄断的关键设备,中微硬是从零做到了能跟国际同行平起平坐,连 5 纳米制程需要的高精度刻蚀技术都攻了下来。 更实在的是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度,从一开始的几乎为零,到现在已经达到 90%,按照尹志尧的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就能实现 100% 自主供应。 要追上这三代差距,光靠一家企业肯定不行。尹志尧一直强调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中微现在就和 600 多家供应商绑在一起攻坚,从设备研发到材料配套形成了良性循环。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这么干,沪硅产业在 12 英寸硅片上爬坡,南大光电的光刻胶进入了头部晶圆厂验证,北方华创的设备能覆盖 28 纳米以上全制程,这些零散的突破正在织成一张自主供应链的网。国家也在加码,大基金三期规模超过 3000 亿,全都砸向设备、材料这些 “卡脖子” 的地方。 当然短板也很明显,尹志尧自己就点出了光刻机和电子束检测设备这两个硬骨头,现在全球高端市场还是被少数几家公司攥着。 不过好消息是追赶的节奏在加快,上海微电子的 28 纳米光刻机预计 2025 年就能完成验证,加上 AI、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兴领域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反而给了国产技术迭代的机会。 就像他说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中微用二十年从无到有站稳脚跟,整个产业的突破也需要这样的积累。 资金、人才、耐心,尹志尧说这三样缺一个都不行。现在硅谷二十多万华人技术从业者里,越来越多人像他当年那样回国,带回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攻坚复杂难题的经验。 有了这样的团队,加上每年超万亿的市场规模托底,难怪他敢说 5 到 10 年就能追上差距 —— 毕竟在半导体这个领域,只要方向对了,坚持投入就总有突破的那天。 尹博士的话很实在,中国人脑子灵活、动手能力强,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技术红利。美国巨头逐渐空心化,中国则动力十足。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华人纷纷回国,芯片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是很有希望的。断供?根本不算什么。未来10年,看中微领跑全球刻蚀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