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了1000多天,美国终于发现不对劲:原来中国三年前就选对了,一场本以为会速战速决的区域冲突,谁知竟滚雪球般演变成二战以来欧洲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战争漩涡,至今已耗时三年有余。 乌克兰在最初的震荡中迅速组织防线,士兵日夜守着阵地,城镇被炸得满目疮痍。总统泽连斯基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呼吁支援,他知道国家已经没有退路。 经济的损失以千亿美元计算,无数家庭离散,城市基础设施被摧毁,重建的愿景变得漫长。人们从反抗、坚守到疲惫,每一天都在消耗整个社会的信心。 俄罗斯方面的节奏则稳定而冷峻,普京政府把国家资源完全投入战事,国内媒体坚持报道胜利的消息,民众的情绪被稳定在爱国的框架里。 即使遭遇欧美的制裁,俄罗斯依旧靠转向东方维持基本运转。能源出口成了它的生命线,石油和天然气在新市场上找到了出路。普京多次出现在公开场合,坚持行动的正当性,这场消耗战反而让他的权力更为集中。 拜登政府起初坚定援助乌克兰,资金和军备一批接一批地送去。国会听证会上不断有人质疑开支的规模,可政府依然把支持乌克兰视为维护欧洲安全的重要举措。然而战事拖得太久,国内的压力越来越大。 到2025年,美国高层不得不重新评估援助的可持续性。特朗普重新执政后,态度变得谨慎,调整策略,强调先解决自身问题,这种转变让乌克兰的处境更加艰难。 最初许多国家把援助乌克兰作为政治使命,但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让民意出现分裂。德国的工厂因天然气短缺停产,法国的街头抗议声不断。 欧盟内部讨论重建资金,却因为利益分配争执不下。虽然欧洲领导人仍强调团结,但现实的经济压力让支持乌克兰的立场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保持中立。它不卷入军事行动,却在经济上重新定义了角色。西方企业退出后,中国的工业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贸易额持续攀升。 中国企业提供的设备、消费品甚至双用机械,成了支撑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分。面对外界批评,中国始终强调遵守原则,推动和平解决。 而且,人民币结算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中东一些国家开始尝试使用新的结算方式。金砖合作和“一带一路”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多项谴责决议,北约则在防务开支上提高标准,却在内部决策上分歧明显。整个欧洲的安全秩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摩擦成为长期存在的现实。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命运,也动摇了战后延续数十年的国际格局,各国的立场和选择正在重塑世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