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入世最大的障碍是美国,可最终美国还是同意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为什么? 江同志说,美国最终和我们达成协议,并不是突发善心。一方面我们的实力摆在那里,他们不让我们加入也不行。另一方面,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我们千万不能太天真。 2001年11月10日是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中国在多哈WTO部长级会议上,终于拿到了入世的“通行证”。可没人会忘记,这一天我们整整等了十五年。 从1986年提出“复关”申请,到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不是在乞讨一个位置,而是在向世界证明一个现实:没有中国,全球贸易体系就是不完整的。 可在这场长达十五年的谈判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是谁?不是欧洲,也不是日本,恰恰就是美国。 他们一次次刁难,一次次加码,甚至在最后一刻还想翻桌子。 可最后,他们还是签了字,还得笑着签。这不是他们心软,而是他们知道:再不签,吃亏的就是他们自己。 当年美国提出的“交通图”,一口气就列了二十八项要求,几乎涵盖了我们所有的经济命脉。 到了1999年,他们又甩出一份四百页的“要价清单”,每一页都写满了贪婪和算计。 他们不是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也不是担心所谓规则失衡,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中国一旦进来了,就会打破他们主导的游戏规则。 可问题就在这儿,他们越是担心,越是想要控制。 他们以为,把我们拉进组织,就能用规则束住我们的手脚;他们以为,靠一纸“非市场经济地位”,就能永远压制我们的发展。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理论突破,不仅打破了西方对我们的质疑,也让整个谈判进入了实质阶段。 可真正的转折点,是1999年11月的那场中美谈判。那五天,北京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桌上摆着的是协议,背后较量的却是国运。 美方代表拍桌子、摔文件,甚至威胁我们“永远也别想加入WTO”。 可中方代表一句话就顶了回去:“中国人任人摆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朱镕基总理亲自上阵,一条条谈,一句句敲,最后美方只能收起傲慢,把协议签了。 可不要以为这就是美国妥协了。这是他们的战略选择。 当时的美国政府清楚得很:如果不让中国进来,美国企业将错失一个巨大市场。 如果让中国在体制外快速成长,那才是他们最害怕的事。 微软、波音、花旗银行,那些跨国巨头早就等不及了。他们不是支持中国,而是为了自己口袋里的钞票。 美国还想得更远。他们想把中国拉进规则体系,用所谓的“国际规范”来慢慢驯化我们。他们以为,我们进来了,就得遵守他们定的游戏。 他们甚至希望,未来中国会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变化。那时候的美国人很自信,甚至有点狂妄。他们以为,靠规则就能改变中国。 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才发现,中国变了,但变得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我们没有被“西化”,反而让世界开始“中化”。 我们的电动车走在前面,5G领跑全球,绿色能源全面铺开。他们想让我们成为追随者,结果我们成了引领者。 今天是2025年11月10日,整整过去了二十四年。回头看,我们才真正理解了江同志当年那句话的分量。 美国不是突然对我们好,而是他们的算盘打得响。可他们打的是算盘,我们下的是棋。而且这盘棋,我们赢得漂亮。 就在不久前,今年9月,中国总理李强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不再寻求新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这句话分量极重,不是我们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我们已经有了扛起全球责任的实力。 当年我们争取“发展中国家地位”,是为了争时间、争空间。今天我们主动放弃,是为了争话语权、争主动权。 美国人可能又要开始焦虑了。他们以为中国会一直站在“全球南方”的队伍里,可现在中国不仅站着,还走上了前头。 他们曾想借规则牵制我们,现在我们开始制定规则。他们想靠制度收编我们,现在我们靠实力重塑秩序。 这就是形势的变化,也是大国博弈的现实。当年他们以为我们进了WTO就会被驯服,结果我们用WTO成就了自己的腾飞。 他们想用经济规则换我们政治让步,结果我们用开放逼自己改革,反而跑得更快。 很多人说,中国入世是一次赌注。可我们知道,那不是赌,是看清了大势后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是为了取悦谁才开放,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强。我们也不是为了屈从而妥协,而是为了更大的主权和更长远的未来。 美国人算过很多账,可他们从没算清楚中国的底气。他们低估了中国的韧性,也低估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个国家说了算的世界了。靠打压、靠遏制、靠脱钩注定走不远。真正的强者,不靠赢得对手的掌声,而是靠赢得世界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