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湖州一女子在影院散场后,发现自己裤子和座椅上竟全是陌生人的血。因担心感染,她两次自费检查。最让人心寒的是影院经理的“甩锅神操作”:先让她找“前任观众”,再让她找保洁报销。沟通无果后,女子决定硬刚到底,要求影院承担全部责任! 11月15日,浙江湖州影院血迹纠纷的赔偿款终于结清,647元到650元的金额,覆盖了两次检查费和一条500元的裤子。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东北大姐这两个月维权路上,还有些看不见的损失——来回医院的打车费、请假复查的误工费,还有想起那摊血迹就睡不着的心理压力。 这事的源头比想象中更让人后怕。 8月14号晚,大姐带着孩子去看《浪浪山小妖怪》晚场,孩子本来想坐她那个座位,被她随口换了位置。 散场时身后观众提醒她裤子沾血,冲进卫生间才发现,新白薄裤、内裤连隐私部位都被血染透,生理期还有十多天。 返回影厅看到座椅上的暗红血迹时,她第一反应是庆幸:“还好孩子没坐这,免疫力弱,真染上个啥可咋整?” 一开始影院的态度透着“老乡热络”。 店长当场拍照留证,承诺“所有费用全包”,第二天杨经理以东北老乡身份陪同就医,说“咱办事不藏着掖着”。 检查做了血常规、乙肝、HIV等传染病筛查,花了140多块,结果正常。 可报销时,杨经理突然变脸,让她“找留血的人要”——后来监控查到是个突发生理期的初中女孩,人家也是意外,根本没法追责。 大姐没辙,只能硬刚,说要找文旅局投诉,杨经理才不情不愿垫付了第一次检查费。 更闹心的是复查,医生说部分传染病潜伏期能到3个月,建议10月再查一次。 她特意请假去医院,又花140多,这次杨经理直接甩锅:“保洁是外包的,每场散场该查座椅,他们漏了,你找保洁公司去。” 这话彻底戳中了大姐的火点。 她后来算了笔账:两次就医打车花了80多,请假扣了300多误工费,加上裤子钱和检查费,实际损失快1000了。 可影院只认“看得见的票据”,说“额外费用没依据”。 更让她堵心的是沟通时的心理折磨,杨经理那句“这点钱别折腾”,让她夜里总想起那摊血,反复翻检查报告,生怕漏看了什么指标。 其实影院的责任远不止“没打扫干净”。 按影院行业常规,每场散场后保洁需做“三查”:查座椅缝隙、查地面污渍、查扶手残留,涉事影院的保洁外包合同里也写了这条,可实际根本没执行。 当地卫健局后来介入时发现,这家影院近半年已有3次卫生投诉,都是座椅清洁不到位,之前都以“外包责任”不了了之。 类似的隐性损失,很多消费者都遇过。 之前有网友在某影院被座椅上的口香糖粘坏裤子,影院只赔了裤子钱,却不肯承担他为了清理裤子跑了3家干洗店的路费;还有人被座椅螺丝划伤,除了医药费,请假换药的误工费也没人管。 这些“小事”看似金额不大,却让消费者觉得“维权维了个寂寞”。 从法律上讲,《民法典》不仅规定了财产损失赔偿,还提到“精神损害抚慰金”,大姐因血迹产生的长期焦虑,其实也在赔偿范围内。 而且影院保洁外包根本不能免责,卫健局明确指出,保洁是影院经营的延伸,影院必须承担监管责任,不能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和保洁公司。 最终,在媒体和卫健局的共同协调下,影院除了支付647元赔偿,还悄悄补偿了大姐200元交通费和误工费,只是没对外说。 杨经理也透露,影院已经整改,现在每场散场后,保洁必须拍座椅细节照上传,管理人员随机抽查,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大姐后来也说,其实她要的从来不是多拿几百块,而是影院的一个明确态度——承认自己没管好卫生,没尽到保障义务。 可从一开始的“找留血者”“找保洁”,到后来的“走流程”,影院始终没正面道歉,这才是最让人寒心的。 这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以后在公共场所遇到类似问题,别只盯着眼前的损失。 来回的路费、请假的误工费、合理的精神安抚,这些都可以提。 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好所有凭证,哪怕是打车票、干洗店收据,都能成为维权的依据。 而对商家来说,出了问题别光想着用钱了事,一句真诚的道歉、一次彻底的整改,比什么都能赢回顾客的信任。 毕竟,消费者花钱买的是安心,不是花钱买气受,更不是花钱买一堆需要自己去争的“应得赔偿”。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