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卖出不去!俄罗斯天然气再次打折向中国出售,折扣最高可达6折!路透社日前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俄液化天然气巨头诺瓦泰克(Novatek)自今年8月起,将“北极LNG-2号”项目的液化天然气(LNG)的售价大幅下调三至四成,向中国买家抛售。 为何这个设计产能足以改写全球LNG市场格局的超级项目,会在2023年12月投产八个月后,才等到首批货船离港? 答案藏在美国财政部的制裁清单里。拜登政府早在项目建设阶段就将其列为“重点打击目标”,禁止西方企业提供保险、港口服务和融资支持——这相当于给海上运输链上了把锁。 全球能源商即便面临供应缺口,也不敢触碰“二级制裁”的红线:那意味着被切断SWIFT结算通道,连基础国际贸易都无法开展。特朗普团队更在竞选造势中加码威胁,8月底对印度实施的25%“二级关税”,让本就谨慎的市场彻底噤声。 就在北极冰层开始融化的季节,中国买家的订单打破了僵局。自8月28日首船LNG靠港,三个月内已有14船货物完成交付,破冰船在白令海峡留下的航迹,勾勒出能源贸易新航道。 按亚洲现货基准价每百万英热单位11美元计算,中国企业实际支付仅7美元,相当于6折采购。一船原本价值4400万美元的货物,现在成交价锁定在2800万至3200万美元区间,每船俄方让渡的利润超过千万美元。 这并非简单的“割肉促销”。对莫斯科而言,能源出口重心东移的战略转型中,短期利润必须让位于市场布局。 折扣换来的是稳定的合作框架:中俄已就未来五年的供应量达成共识,配套的LNG接收站和运输船队正在组建。西伯利亚的天然气通过北极航线直抵中国,比绕行马六甲海峡缩短40%航程,单船运输成本降低约18%。 更深远的价值藏在航道数据里。每一次破冰航行都在积累水文资料,每一次港口对接都在完善物流标准——这条夏季通航期不断延长的“冰上丝绸之路”,未来可能分流传统航线30%的亚欧货运量。 华盛顿对此并非无动于衷,却始终不敢迈出实质性制裁一步。俄罗斯石油占中国进口份额超19%,远超天然气的4%,连石油领域都未敢加征“二级关税”,天然气领域的威慑更像是纸老虎。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能源储备的补充,也是进口渠道多元化的实践。2024年俄罗斯对华管道气输气量已达310亿立方米,LNG进口量860万吨,多元化供应体系正在成型。 当单边制裁试图孤立能源大国时,市场规律总会开辟新的合作路径。14船LNG背后,是战略互信的深化,更是多极化能源格局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