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教授是真敢说,他说再过 10 年,“崇美” 的 4 代人就被完全淘汰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确实让人不得不服。那会儿中国刚打开国门,人家的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硅谷科技产品陆续进来,瞬间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1990 年美国 GDP 占全球 31.6%,而中国仅占 1.8%;微软 Windows 系统垄断全球电脑市场,英特尔芯片几乎是电子设备的唯一选择。 那时候能去美国留学、拿绿卡,是无数家庭的终极梦想,“崇美” 背后更多是对发展差距的无奈和对先进水平的向往。 但差距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数据撑起来的。 2023 年中国 GDP 突破 126 万亿元,占全球 18% 以上,而美国占比降到 24% 左右,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 曾经被卡脖子的科技领域,现在咱们多点开花。5G 专利中国占全球 42%,比美国高出 20 个百分点,华为、中兴的技术让美国都得忌惮三分。 高铁里程突破 4.5 万公里,占全球 70%,而美国至今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连续 8 年全球第一,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都得跟着卷性价比。 生活里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以前买进口家电、海外代购是潮流,现在国产家电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50%,海尔、美的走进了欧美千家万户。 年轻人追捧的不再是美国品牌,而是大疆无人机、小米生态链产品,这些国货在性能和设计上丝毫不输国际大牌。 教育领域也变了,2023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虽然还有 69.1 万,但回国人数达到 57.48 万,回国率超 83%。 曾经的 “海归” 自带光环,现在企业更看重真才实学,国内 985、211 高校的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能和美国顶尖院校掰手腕。 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不会再有 “崇美” 的土壤。 00 后、10 后出生在国家快速发展的年代,他们从小看到的是中国的强大、稳定和便利。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网络这些 “中国速度”“中国便利”,是美国年轻人都羡慕的生活常态。 他们自信、包容,既不盲目排外,也不迷信外国,对 “国产”“中国创造” 有着天然的认同感。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年轻人用中文分享中国故事,用实力赢得尊重,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是上几代人很难体会到的。 当然,说 “崇美” 的 4 代人会被淘汰,不是说这些人会消失,而是他们的观念会被时代洪流所改变。 随着中国持续发展,科技、经济、文化全面崛起,大家会越来越清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美国不是完美的,中国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 10 年,中国的 GDP 有望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科技自立自强会取得更多突破,民生福祉会持续改善。 到那时,“崇美” 将不再是社会主流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看待各国发展、坚定认同中国道路的自信心态。 沈逸教授的话,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一个国家的强大,最终会体现在国民的心态上。 再过 10 年,当我们的科技不再被 “卡脖子”,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崇美” 的旧观念自然会被扫进历史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