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5年,女大学生王姝颖,假期去舅舅家。她看侄子用绳子拖着个铜疙瘩在玩,有点好

1985年,女大学生王姝颖,假期去舅舅家。她看侄子用绳子拖着个铜疙瘩在玩,有点好奇,顺手拿过来一看,她脸色就变了。   2023 年黑龙江省博物馆,王姝颖指着展柜里的金代官印问学生:“谁能发现这印的特别之处?”   一个扎马尾的女生凑近玻璃:“老师,印边缘有小坑,像牙印!”   王姝颖笑着点头,指尖轻轻点在展柜玻璃上:“这牙印,是 1985 年小狗阿黄留下的。”   当年她从狗嘴里抢下这枚印时,从没想过会用它给学生讲了二十多年的考古课。   那天的场景,王姝颖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1985 年暑假,她刚到舅舅的废品站,就看见小侄子举着绳子追狗。   小狗阿黄叼着个铜疙瘩狂奔,铜块撞在砖墙上 “哐当” 响,溅起的尘土里还沾着狗毛。   “别让狗把东西啃坏了!” 她下意识冲过去,伸手就掰狗嘴。   铜块刚拿出来,她的手指就蹭到了底部的纹路 —— 不是废铜该有的粗糙,反而带着规整的刻痕。   舅舅当时正蹲在地上捆废纸,见她盯着铜块看,随口说了句:“这是前几年收的,没人要。”   王姝颖把铜块揣进兜里,指尖反复摩挲那些纹路,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晚上她在灯下用肥皂水擦铜块,污渍一点点褪去,九叠篆的轮廓渐渐清晰。   “这像印章啊。” 她翻出考古课本比对,越看越觉得和书上的古代官印纹路像。   那一夜,她抱着铜块没睡好,满脑子都是 “要是真的文物,可不能再让狗啃了”。   开学后她找张泰湘教授时,手心里全是汗。   教授接过铜块的瞬间,原本松弛的肩膀突然绷紧,急忙从抽屉里翻出放大镜。   “你看这背面的‘礼部造’,还有‘定卜九年五月’,” 教授的手指都在抖,“定卜是金世宗年号,这是谋克印!”   王姝颖后来才知道,金代的谋克印使用规矩极严 —— 官员上任时要凭印领兵权,收税时要盖印才合法。   当年持有这枚 “迷里迭河谋克之印” 的官员,每收一次粮税,都得让文书在印旁登记日期,绝不能私用。   更让她意外的是,专家后来查史料发现,迷里迭河当年是金代的边防要地。   持有这枚印的谋克,不仅要管三百户人家的生计,还要带兵驻守河边的烽火台。   冬天河面结冰时,还要组织村民加固城墙,防备蒙古部落的袭扰。   “这枚印不只是权力象征,还是当年边防的‘活档案’。” 王姝颖给学生讲这段时,总能引来一片惊叹。   可当年舅舅听说要捐印时,确实纠结了很久。   老人把印放在炕桌上,翻来覆去看了半宿,嘴里念叨着 “能打不少铜勺呢”。   王姝颖知道,舅舅家当时全靠废品站糊口,小侄子的书包还是缝了又缝的。   她没急着劝,而是拉着舅舅去了省博物馆,让他看展柜里的其他文物。   “叔,您看这陶罐,当年也差点被砸了,现在能让后人知道老祖宗的事。”   舅舅盯着展柜里的文物,沉默了半天,突然说:“捐!咱不能让这印毁在咱手里。”   捐印后,博物馆给的 1000 元奖金,舅舅一分没舍得花。   他用这笔钱给小侄子买了新书包,还添了套新课本,剩下的钱存起来给孩子交学费。   后来小侄子考上大学,每次放假还会去博物馆看这枚印,跟同学说 “这是我家当年差点扔了的宝贝”。   王姝颖每次听舅舅说这些,都觉得特别值 —— 文物不仅保住了,还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如今王姝颖已经是考古系的资深教授,每年都会带学生来博物馆看这枚印。   她的头发里添了些白发,可说起当年的事,眼睛还是亮的。   学生们总爱围着她问:“老师,您当时要是没发现这印,它会怎么样?”   王姝颖总会指着印上的牙印说:“可能会被熔成铜勺,也可能永远埋在废品堆里。”   她希望学生们记住,考古不是找惊天动地的宝贝,而是守护那些藏着历史的 “小疙瘩”。   那个曾经的废品站,现在改成了社区公园,老人们常在树下下棋。   没人知道,这里曾经藏过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更没人知道小狗阿黄的故事。   可这枚金代官印,却在博物馆里继续 “说话”,告诉每一个参观者:历史有时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等着一个有心人的发现,等着被好好守护。     信息来源:搜狐网《收废品老人捡到一个铜疙瘩,竟是国家一级文物——谜里迭河谋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