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欧洲布鲁塞尔的空气里,飘着一股焦糊味。一边是欧洲议会的大楼里,一帮政客正忙着搭台唱戏,把“反华”和“挺台”的调门拔得老高;另一边,是欧洲大陆的无数工厂车间里,企业高管们正攥着订单,眼巴巴地盼着来自中国的稀土和芯片。
这两件事,本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2025年11月的这个当口,它们被硬生生拧在了一起。欧洲议会这次,恐怕是惹了不该惹的麻烦。

事情得从11月7日说起。一个名叫“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的组织,在欧洲议会的大楼里开了个“年会”。这IPAC是个什么来头?说白了,就是个专业的“反华”小圈子,以给中国“添堵”为日常工作。
更扎眼的是,他们请了谁来站台。台湾当局的萧美琴,这个名字现在在大陆可是挂了号的——被明确定性为“台独”顽固分子。一个“独”派头面人物,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欧盟的官方机构,登台发言。
这下,等于直接踩了红线。
第二天,中国驻欧盟使团的回应就来了,措辞极其严厉。中方用了好几个短语,个个分量十足。什么叫“强烈愤慨”、“坚决反对”?这就是外交语言里的“怒火值”拉满了。中方直指,这是“对中方核心利益的重大损害”,“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严重破坏中欧政治互信”。
这几个“严重”,就是中方甩在桌面上的态度。政治互信,是做一切生意的基础。现在,这个基础被欧洲议会亲手砸了个坑。
你可能会纳闷,欧洲人图什么?

这背后,是几股势力在“拱火”。IPAC这帮人,逢中必反是他们的“政治正确”,见缝插针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而民进党当局呢,最近在岛内的日子也不好过。参考资料里提到,连续两场“大罢免”都以失败告终,在野的国民党换了个更敢斗的主席,岛内议题的主动权正在流失。
对内摆不平,就只能对外“找补”。萧美琴这次去布鲁塞尔,就是受了赖清德的指派,试图在国际上搞点“外交突破”,好回去对内交差,抵消内部的压力。这套逻辑,一点也不新鲜。
但真正让人看不懂的,是欧洲议会的选择。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
现实的账单,就摆在桌上。就在前不久,欧盟的执行副主席谢夫乔维奇才公开表示,欧盟对中国的关键原材料依赖性极高,尤其是稀土。他还透露,为了保证供应,欧盟方面已经同中国建立了“特别沟通渠道”。

数据更不会骗人。欧洲企业向中方提交了大约两千份稀土采购申请,其中一半,也就是一千份左右,已经获得了批准。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欧洲的汽车工业、绿色转型、高端制造,至少有一半的“口粮”正等着中国这边放行。稀土,就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没有它,你的电动汽车马达可能转不起来,风力发电机叶片也造不出来。
一边是火烧眉毛的产业链现实,一边是无关痛痒的政治作秀。欧洲议会偏偏选了后者。
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吃饭不能砸锅”。你不能一边指望我保证你的产业链安全,稳定供应你急需的稀土和芯片,一边又把话筒递给企图分裂我国家的人。这种反差,市场看得懂,投资者也看得懂。
你让那些拿着中国批准的稀土配额、刚松了一口气的欧洲企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政治的寒意,随时可能冻结他们的生产线。

现在,球被踢回了欧盟这边。中方已经把话说明白了,要求欧盟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消除不良影响”。
这怎么“消除”?说白了,就几条路。第一,公开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把政治的基准线拉回来。第二,管好自己的门,以后别再给这些“台独”势力和反华组织提供场地和背书。
如果做得到,中欧的氛围或许还能缓和。如果做不到,或者装聋作哑,那反制措施大概率已经在路上了。节奏不会慢,力度也轻不了。那两千份稀土申请,就是最直接的筹码。
对于台当局而言,这次所谓的“外交突破”,其实是饮鸩止渴。大陆对于“切香肠”战术是极其反感的。你每试探着往前拱一步,未来被压缩的空间就会大十步。抱有侥幸心理一再试探底线,只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说到底,这场风波里,矛盾是交织的。IPAC的政客关心自己的政治曝光度,台当局关心的是对内的政治宣传。但欧洲真正的“局内人”——那些企业家和工人们,他们只关心两千份稀土申请能不能按时到货,车规芯片还够不够用。

一边是虚无缥缈的政治站位,一边是实打实的订单和饭碗,哪个更重要,一目了然。
可欧洲议会还是开了这个门。这场“政治秀”确实很热闹,IPAC刷了存在感,萧美琴也算“被看见了”。但代价呢?如果产业的风向真的冷下来,最后吃亏的,还是欧洲自己的老百姓。
外界都在盯着中方接下来的动作。“强烈愤慨”、“坚决反对”、“严正交涉”……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通常意味着事情不会原地踏步。
中欧关系这几年本就摩擦不断,现在更需要一个稳定的东西来压舱。一个中国原则,就是这艘大船的锚。一旦这个锚松动了,所有关于科技合作、绿色转型、经济复苏的漂亮文件,都可能变成一堆废纸。
民进党当局的算盘,从根子上就打错了。岛内民意已经起了变化,两次“大罢免”失败就是信号。对内稳不住,就想靠外部“输血”,可外面的光再亮,也照不进岛内民众焦虑的厨房。政治的底层逻辑,终究要回到民生和治理。把“台独”当筹码押上赌桌,大概率是两头不讨好。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所有逆着潮流的“切香肠”战术,都改变不了方向,只会加快清算的速度。
回到起点,欧洲议会这次的“失误”,代价可能远超他们想象。他们本可以后退一步:坚守承诺,收回错误信号,把不良影响补救好。但他们偏要硬着头皮打开那扇门,要么是故意挑动政治神经,要么是准备拿自己的经济链条当赌注。
政治秀总会散场,但供应链断裂的痛,却是真实而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