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京邮电大学海淀校区的第十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人头攒动,近百项涵盖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成果集中亮相,教师的科技创新成果与校友的创业项目首次与学生作品同台展出,生动诠释了“我创新,我快乐 我敢闯,我会创”的主题。
这场展会绝非偶然的成果堆砌,而是北邮七十载深耕信息科技领域、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

若要追问这些创新成果的底气何在,答案藏在北邮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科研布局里。作为“双一流”高校,北邮从不是简单追逐技术热点,而是瞄准信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深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带领团队搭建国际首个6G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时,为了验证4G、5G链路向6G的兼容能力,团队在实验室与外场间奔波了近千个日夜,最终让系统容量提升3倍的突破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这种科研态度,正是北邮的底色。

“十四五”期间,学校国家级重大项目数量翻番、5项国家级科技奖的斩获,与其说是数字的增长,不如说是北邮“信息科技创新策源地”定位的具象化,它始终把科研方向锚定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顶尖的科研成果,从来离不开硬核平台的托举,而北邮最难得的,是让这些平台成为师生共探未知的 “练兵场”。学校累计投入4.9亿元打造的9个科研基础平台里,藏着不少“国之重器”:全球首个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平台“天算星座”,通过开源API接口让全球60余家单位的科研人员远程开展在轨验证,就连本科生都能通过课程项目参与卫星数据处理;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成的核心体系,更打破了院系壁垒——通信专业的教师能带着学生在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开展跨领域研究,电子工程专业的团队也能借助人工智能平台的算力攻克芯片设计难题。
这种“全校一盘棋”的平台共享模式,恰恰破解了高校科研常见的“孤岛困境”:当价值千万的仪器不再锁在实验室里,当不同学科的资源能自由流动,创新的土壤自然更加肥沃。

而这一切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学生的成长。对于北邮学子来说,科研从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大上”,而是触手可及的“必修课”。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张迪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依托“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算力资源,完成了脑白质纤维智能重建的研究,不仅推进到临床应用阶段,还通过平台对接的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剑桥大学联合培养。
从“跟着导师做实验”到“主导项目攻关”,这种蜕变背后,是该校“四共四通” 校企机制的支撑——与华为等87家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能参与真实的 5G 基站优化、芯片测试项目,甚至有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站在七十年校庆的节点回望,北京邮电大学最珍贵的财富,或许不是那些闪光的科研奖项,而是构建了一套“科研滋养育人,育人反哺科研”的生态。
当学生在双创展会上的创意能对接校友企业的资源,当教师的 G研究能带着本科生一起做外场试验,当“天算星座”的平台能向全球科研者开放。这种打破边界、彼此成就的模式,正是北邮作为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