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持续动荡的中国酒业,黄酒逆势突围
2025年,中国酒业正经历持续动荡与深度调整。白酒行业价格倒挂、渠道库存高企;国产葡萄酒深陷泥潭,上半年产量同比暴跌26.7%;啤酒行业连续第五年下滑,相比2019年,全国啤酒市场销量累计萎缩千万吨。
在全行业承压的背景下,长期被边缘化的黄酒品类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会稽山2025 年Q3财报交出亮眼成绩单:
总营收:增长14.12%
中高端黄酒:增长19.64%(增长主力)
普通黄酒:下滑16.01%(结构性下滑)
创新型黄酒:增长109.2%(爆发式增长)
业绩增长直接推动市值攀升,会稽山市值突破100亿元,较2024年实现翻倍;古越龙山、金枫酒业等同行股价也同步走高。沉寂多年的黄酒,正从酒业寒冬中酿出勃勃生机,一场酝酿已久的行业复兴已然拉开序幕。

黄酒的此番逆袭,其背后,是中国酒业百年格局变迁与文化消费逻辑的深刻演变。在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黄酒并非天生的“边缘品类”,而是中国酒文化的 “根脉所在”。数千年以来,一直占据绝对主流。无论是李白笔下“玉碗盛来琥珀光”的佳酿,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风雅,《水浒传》中的英雄豪饮,《红楼梦》里的雅致小酌,皆与黄酒息息相关。

作为与啤酒、葡萄酒并列的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直至民国仍被为“国酒”,是上层社会与文人雅士的首选。相比之下,白酒虽在元代已有雏形,起初并未受到热捧,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在民间盛行。
黄酒的衰落,与粮食供给的息息相关。在晚清至建国初期,温饱是国人的头等难题的年代,黄酒因其酿造需消耗大量大米、小米等主粮,其发展受到了制约,逐渐被舍弃。白酒凭借原料的广泛性,高粱、小麦、薯类、玉米皆可酿酒,加之出酒率远高于黄酒,迅速在民间普及,成为市场主流。

此消彼长之间,黄酒的市场空间不断萎缩,曾经的“国酒”一步步走向边缘,逐渐被贴上 “父辈的酒”“厨房调料”的标签,仅在江浙沪一带,黄酒仍保留着一方天地,延续着那份日渐稀薄的荣光。

从昔日的“国酒”,到如今蜷缩于江浙沪一隅的边缘品类,黄酒的百年之觞绝非偶然,而是五大战略级困局交织叠加的必然结果:
地域之觞:
黄酒的消费市场高度集中于江浙沪,强烈的地域标签让黄酒难以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全国化始终步履维艰。
价格之觞:
黄酒的品类溢价能力薄弱,长期陷于10-30元中低端价格带的泥潭中,盈利水平远低于白酒、葡萄酒。
认知之觞:
在年轻消费者心中,黄酒的形象趋于传统、老化,与“父辈的酒”、“厨房调料”等标签紧密捆绑,未能与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建立关联。
口感之觞:
黄酒口感虽然醇厚且令人回味无穷,但对于初尝者,独特的苦涩味让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
文化之觞:
黄酒深厚的千年文化底蕴未能有效转化为具有当代共鸣的品牌故事,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其文化价值被严重低估。

这五大困局,既是历史遗留的痛点,更是黄酒复兴必须跨越的壁垒。而从会稽山的最新财报中,已清晰指明了行业破局的两大战略方向:高端化、年轻化,二者双轮驱动,引领黄酒走出困局。

核心洞察:中年群体的“饮酒刚需”,催生黄酒新机遇
中年人越来越喝不动白酒,但商务应酬、高端社交等刚性场景需求并未减少。黄酒自带的健康属性,叠加曾经的“国酒”身份背书,恰好精准切入这一市场空白,成为高端白酒的“终结者”。

品质是高端化的入场券,也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核心前提。各大酒企正通过产区、工艺、标准、酒窖陈酿等多维度举措,夯实产品力,这一基础工作军师就不赘述。真正让黄酒实现高端跃迁的关键,在于文化赋能,文化不是贴在产品上的标签,而是重塑其价值内核的关键力量。
文化破局思路:
通过挖掘宋韵文化,赋予黄酒“雅”的格调,使其在精神层面和美学层面比肩甚至超越高端白酒;通过挖掘金庸武侠文化,赋予黄酒“豪”的气魄,使其在情感链接和场景营造上更具感染力。一静一动,一雅一豪,共同构建了黄酒高端的、立体的美学形象。

宋韵文化以士大夫精神为魂,以文人雅致生活为形,其内敛高雅的格调与黄酒温润儒雅的特质天然契合,是提升黄酒文化价值的核心载体。
精神绑定:家国情怀的士大夫风骨
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精神为内核,链接当代精英的责任担当,将黄酒与家国情怀绑定,提升黄酒的精神价值。

场景重构:风雅精致的文人雅集
宋人的“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定义了东方美学的基调。以“四般闲事”对黄酒消费场景进行重构,为高端商务宴请提供了全新的“风雅”场景解决方案。

情感寄托:诗酒风流的文人意趣
从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到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的清雅,让黄酒成为当代精英安放情怀、舒缓压力的情感载体。
产品载体:文化气韵的质感外显
将宋代绘画、书法、诗词、工艺美术等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与品鉴场景,推动黄酒从“饮用产品”升级为“可品鉴、可收藏的文化艺术品”。

古越龙山“国酿1959”只此青玉,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以青绿山水之色呼应宋画之美,深受高端消费者青睐。会稽山“兰亭”系列则将王羲之书法艺术与黄酒文化巧妙结合,同样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馈。宋韵文化,为高端定位提供坚实背书。
产品开发落地举措:
打造高端文化产品矩阵:推出“士大夫精神图谱”“东坡明月”“千里江山”“清明上河”“如梦令”“汝窑天青“等系列产品,每一款都对应一处宋韵文化符号,成为行走的宋韵美学载体。
构建“雅韵”社交场景:
着力打造“宋韵雅宴”“ 风雅酒肆”等主题商务社交场景,将品酒与焚香、点茶、赏画等雅事结合,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同时开发酒庄文旅、封坛定制等深度体验项目,将黄酒升级为一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仪式,还原宋代诗酒生活的文化意境,重塑高端社交的仪式感与文化内涵。


金庸武侠小说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均以宋代为背景,乔峰“大碗喝酒”的豪迈、令狐冲“笑傲江湖”的洒脱,蕴含的侠义、诚信、豪爽精神,与商务社交中看重的义气、担当、情怀高度共鸣。

产品开发落地举措:
推出“江湖酒”、“侠客酒”系列,包装设计凸显力量感与古典美。宣传中强调黄酒是英雄豪杰的杯中物,链接金庸武侠经典情节,唤起情感共鸣。
构建“侠义”社交场景:
营造“武侠酒馆”“煮酒论英雄”的沉浸式体验氛围,将黄酒与商讨大事、达成合作、庆祝成功等充满“侠义”色彩的场景绑定。

通过文化赋能,让黄酒不再是“长辈的酒、便宜的老酒”,而是承载着千年宋韵文化和侠义精神、有故事、有情怀的文化载体。消费者喝的不仅是酒,更是一段风雅的历史,一个豪情的江湖,一次独特的社交体验。将黄酒消费从“饮品”升级为“文化体验”,从而突破场景限制,突破地域限制,成为高端白酒的平替。

核心洞察:年轻人上位,重构饮酒规则
当中年人喝不动白酒时,年轻人开始上位,成为酒饮市场主力军。年轻人不仅整顿职场,还顺带整顿酒场。他们不排斥饮酒,但反感传统酒桌文化。他们拒绝“干杯即服从”的权力游戏,抵制“不醉不归”的社交绑架,转而追求“小酌即自由”的轻松氛围,以他们的规则重构酒桌文化。

年轻人的饮酒需求早已脱离“应酬”,转向“小酌即安”的松弛感与情绪释放,饮酒场景更趋轻量化、多元化:居家独酌、露营野餐、闺蜜小聚、烧烤、轰趴、社交娱乐等轻社交场景,追求微醺带来的松弛感,以及无负担的社交体验。
核心思路:以“新派黄酒”破圈,做年轻人的“情绪载体”
跳出传统黄酒的固化认知,以“低度、适口、场景化”为核心进行创新,打造符合年轻人味蕾与审美的“新派黄酒”。让其摆脱“长辈酒”“地域酒”标签,成为年轻人轻社交中不可或缺的 “情绪载体”,真正开启属于年轻人的黄酒微醺时代。
口味革命:从“传统口味”到“多元味蕾”
突破传统黄酒的单一风味体系,推出气泡黄酒、果味黄酒、草本黄酒、咖啡黄酒、苏打黄酒等创新系列,以低度、清爽、易入口为特点,精准匹配年轻人“好喝不醉”的核心需求。

会稽山“一日一熏”气泡黄酒,孔乙己酒业 “冰韵冰雕黄酒”,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实现了口味突破,更凭借“新奇体验+低负担属性”,引爆黄酒市场,成为年轻人社交货币。
场景创新:绑定“轻松社交”,脱离传统宴请
脱离传统宴请场景,深度绑定年轻人高频社交场,朋友小聚的“微醺茶话会”、露营野餐、闺蜜小聚的“星光酒局”、烧烤、轰趴、追剧微醺,打造“一个人也能喝,一群人更尽兴” 的场景标签,让黄酒成为“轻社交”的符号。
佐餐破界:打造“万能佐餐酒”人设
打破“地域限制”,发布《黄酒潮饮配餐指南》,让黄酒成为 “万能佐餐酒”,搭配火锅、烧烤、小龙虾、麻辣香锅,用黄酒的温润中和辛辣,解腻解辣;搭配沙拉、披萨、寿司、炸鸡,用果味 / 气泡款黄酒平衡油脂感,打造“中西混搭”的新奇体验。

包装焕新:从“传统形制”到“潮饮符号”
采用国潮插画设计,结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几何元素;推出便携小瓶装、易拉罐装,适配随身携带、即时分享的需求,同时开发限量联名款包装,吸引收藏兴趣。

渠道体验:构建“可接触的黄酒新生态”
开设黄酒主题小酒馆,提供特调饮品与DIY调酒体验,打造沉浸式“微醺社交空间”。与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娱乐业态合作,将黄酒作为剧情元素植入,实现场景化触达。

年轻化破局的本质,是让黄酒从“长辈的酒”变为“年轻人的酒”。通过风味、场景、佐餐、包装、体验的全方位创新,激活黄酒千年基因中的年轻活力,使其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开启年轻人的微醺时代。
结语:
黄酒复兴不是简单的市场回归,而是通过“高端化+年轻化”战役,完成从“品类复兴”到“价值重构”的战略跃升。从会稽山财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增长,更是一个千年品类在新时代的复兴之路。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作者简介:
陈华明,师从中国第一策划人叶茂中,超级品牌体系、品类尖刀战开创者。深耕大快消、大文旅、大健康行业20年,助力100+品牌实现战略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