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凌晨,蒙古温都尔汗的荒漠上传来一声巨响。
一架三叉戟飞机在夜色中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消息传到北京后,整个国家高层陷入沉寂之中。
毛主席在得知林总坠机身亡后,沉默良久,那沉默中,藏着说不出的疲惫与落寞。
几天后,专案组在林总处清点遗物时,偶然间在其卧室里发现了一本已经泛黄的小册子。
那是林总生前的私人小本子,保护的十分严密,专案组成员亦十分谨慎、重视,随即命人将那本小册子送到毛主席办公室。
而毛主席打开后,里面的内容不禁让其更加伤感,当时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毛主席摒退众人,一个人来到窗边,望着窗外已经泛黄的树叶,若有所思,也若有所感。
那么,那本小册子里到底写着什么内容呢?

林总,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人。
1907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9岁入私塾,13岁起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
那所学校以进步思想著称,为林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15岁时,林总转入武昌共进中学,并于1923年加入共青团,被指定为学校先进青年。
那一时期,林总逐渐接受了先进思想,为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林总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发起成立了“共进图书社”。
组织同学们阅读进步书刊,并在陈潭秋等指导下创办“共进月刊”。
同年秋,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期间由共青团转入我党,成为优秀成员之一。
黄埔军校的经历,不仅让林总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更让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进人物,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埋下了伏笔。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林总被分派到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他随部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职连长。
起义失败后,林总随朱老总、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28年,林总又参加了湘南起义,后随起义军到达井冈山。
在井冈山时期,他凭借机智灵活的战术风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迅速得到了提升。
1930年6月,年仅23岁的林总担任红4军军长,成为红一方面军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此后,他率部参加了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总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25日,他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了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

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各种枪1000余支(挺)、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那是华北战场上我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党的威望,林总也在那一战中一战封神。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年后,1938年抗战期间,有次林总骑马带队前往驻地进行巡查。
岂料,那天山雾弥漫,友军阎锡山的一名哨兵没有看清,还以为走在前面的是日本军官,情急之下就开枪了。
林总中枪后从马上落了下去,当场倒在血泊中。
后被随从救起后赶紧送往延安,然而当时我方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值得请求前往苏联进行治疗。

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林总在苏联的生活往事,关于这一点,文史君在其他文章中有过诸多论述,喜欢的读者可搜索进行阅读。
经过多年治疗,在苏联林总虽然稳定住了病情,但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怕光、怕风、怕声音。
后来据林总的管家说,那时林总的家里、卧室里的每一扇窗户,都命人用报纸、黑布仔细糊住,不得透一点风、一点光。
有时候出门工作、开会,如果外面的风大了些,他就头痛不已。而稍微劳累后,整个人则大汗涔涔,有时候衣服都湿透了。
另据曾在林总身边工作过的人讲述,其实早在解放时期,林总的病情就已经很严重了。
但是为了战局,他一直咬牙坚持着,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身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医疗、环境等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林总的病情依然无计可施,甚至更加严重了。
那时候的他,在饮食方面也有诸多忌口,连一些常见的荤菜都不能吃,只能吃些黄豆补充点蛋白质和体力。
1953年,我国高层特意安排医学专家“傅连暲”,再次为林总做了一次会诊。
最后的结论令人震惊:林总并无器质性病变,但需要长期依赖止痛药止痛,会导致精神萎靡。
毛主席闻讯,十分关切林总的病情,他们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更是毛主席十分器重的“接班人”。
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提笔写下了曹操的《龟虽寿》。
《龟虽寿》,创作于公元207年,为曹操平定乌桓后班师途中所作。
彼时其谋士郭嘉病逝,年仅38岁,触发了曹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中“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辩证观,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
毛主席特意选择曹操的《龟虽寿》赠予林总,也是有意提醒他:真正的衰老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
据说,毛主席一生共五次书写过《龟虽寿》,除赠林总外,还赠予过胡乔木、林铁等病中同志,甚至赠过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
他多次在讲话中引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话说,林总收到毛主席的《龟虽寿》作品后,十分珍视,将其收藏在其私人日记本中。
有时候他静下心来,也会在日记本的小册子上临写《龟虽寿》,那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鼓励,另一方面也是对毛主席的思念和致敬。

1958年,毛主席力排众议继续提升了林总的职位。1959年庐山会议后,更让其主持军务方面事务。
然而,对于毛主席的器重,林总逐渐忘记了初心,欲望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1971年,匆忙出逃之际,飞机失事,林总一家人及几个亲近的人员,皆丧身外蒙古。
正是因为毛主席对林总的深深寄托和无限期望,以及林总后来不当的做法,当毛主席再次看到林总小册子里的《龟虽寿》时,内心充满了无限感慨。
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也许只有毛主席才能读得懂,也只有毛主席最能切实地感受到。
读者们,关于“毛主席与林总的《龟虽寿》”,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