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最新研究:70岁后仍未患癌的人群,90%都具备这3个共同特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一位74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一位74岁的老人王大爷,在社区体检时被医生称为“抗癌体质”。

他没有家族遗传优势,也没有服用昂贵保健品,却在70多岁依然无重大疾病,尤其是“零癌史”,让周围街坊惊叹不已。

邻居好奇:“王大爷,您是不是有什么养生秘诀?”

他笑着摆摆手:“秘诀谈不上,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做了几件小事。”

可别小看这些“小事”,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长寿且无癌的老人,往往不是靠天赋,而是靠这些日复一日的习惯积累起来的。

近日,哈佛大学与中国肿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指出:“70岁后未患癌人群中,超过90%都具备3个共性特征。” 这并非偶然,而是长年生活方式的回馈。

尤其是第三点,许多人平时根本没重视。

他们的身体到底隐藏着哪些“抗癌密码”?普通人能否复制这些习惯?读完这篇文章,或许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些生活习惯到底好不好?

癌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但更多时候,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决定了我们“激活”基因的概率。

权威数据表明,超过40%的癌症可通过良好生活方式避免。那么,研究中这批“零癌老人”的生活方式到底藏着哪些秘密?

特征一:长期保持稳定体重

最新《英国医学杂志》回顾性研究显示,BMI指数保持在22~25的人,罹患癌症风险平均下降27%。 尤其是内脏脂肪偏高的人群,与胰腺癌、肝癌等的相关性极强。

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瘦弱,而是避免腹部肥胖、暴饮暴食和体重大起大落。王大爷几十年来从不节食,但管住嘴、迈开腿,从不间断饭后散步20分钟。

特征二:每天摄入足够膳食纤维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克以上。但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多数人日摄入不足12克。

这群老人共同的饮食特点是:爱吃粗粮、豆类和绿叶蔬菜。不是靠保健品,而是靠食物本身构建肠道屏障。

科学证据显示,膳食纤维能加快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滞留,并为益生菌提供“口粮”,有效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特征三:良好的睡眠与情绪管理能力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最关键的一点。

睡眠不足、长期焦虑,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T细胞活性下降,DNA修复能力变弱,癌细胞趁虚而入。

研究中“抗癌老人”普遍具备早睡、规律作息的习惯,并能有效排解压力。王大爷每晚10点准时休息,退休后坚持练太极、种花、与老友聊天,情绪稳定。

一位参与调查的医生指出:“有些老人平时营养也不错,但如果整天焦虑、晚睡,癌症风险一样高。”

坚持这些行为,5年后身体可能出现这3种变化

坚持上述习惯的人,身体会悄然发生改变。

1.新陈代谢更稳定,减少慢性炎症:

长期保持体重、摄入高纤维后,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慢性低度炎症水平下降,这是绝大多数癌症发展的“温床”。

2.肠道环境改善,毒素代谢更高效:

摄入膳食纤维让肠道菌群更健康,有益菌占比增加,毒素停留时间减少,有助于清除致癌代谢物。

3.免疫力提升,细胞“自我修复”更及时:

良好的睡眠、情绪稳定后,褪黑素分泌正常,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增加,提高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

建议这样做,这3招帮助改善

1.每天1碗杂粮饭,纤维+抗氧化“双保险”:

建议以三分之一杂粮(像燕麦、糙米、红豆等)替代部分大米。如此一来,既能补充膳食纤维,又具备抗氧化、抗炎之效。

2.早睡不熬夜,手机别带上床:

建议每晚10点前入睡,并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手机、电视等蓝光设备尽量远离睡前半小时。

3.一周3次有氧+太极/八段锦,平衡身心:

有氧锻炼如快走、骑行,每次30分钟;搭配太极、冥想等柔性运动,有助于稳定心率、情绪释放。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是许多“零癌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试试从早餐换成杂粮饭、提前半小时上床、下楼散散步。

或许你会发现,所谓“抗癌体质”,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长期好习惯的积累。

当然,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不能代替医生建议。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老年人慢性病与癌症关系研究白皮书》

《肿瘤防治研究》2023年第2期

《哈佛公共卫生评论》2023年秋季刊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