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台名为MagicBot Z1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了全场焦点。它流畅地完成“倒地起身”、“下腰”等高爆发动作,并与观众亲密互动——轻轻触摸头部,它便迅速做出扭头、转身等回应。
这台机器人的创造者——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成立仅一年半,却已在火爆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中脱颖而出。
这家由小米“铁蛋”机器狗研发负责人吴长征创立的公司,在短短半年内连续完成两轮超亿元融资,硬件自研率高达90%,并与多家产业资本达成战略合作。
01 起源
魔法原子的故事,始于一位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吴长征。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吴长征,自毕业以来就一直聚焦在机器人领域。 2021年,小米发布的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中文名“铁蛋”),背后的研发工作主要由吴长征带领的团队完成。
这款产品的成功,不仅为小米在机器人领域赢得了关注,也让吴长征及其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研发经验和行业声誉。
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吴长征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个咖啡拉花演示。 而真正让团队在技术上引发行业关注的,是2024年发布的全球首个电驱动空翻机器人。
“在这之前,唯一能做到空翻的是波士顿动力的液压驱动机器人Atlas。”吴长征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独立创业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2024年1月,魔法原子正式成立。
关于公司名字的由来,吴长征解释:“魔法来自于我们的实验室,叫Magic Lab。原子是物质世界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组成。我们认为机器人未来跟人类是共生关系,将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02 战略
在人形机器人这条技术门槛极高、竞争日益激烈的赛道上,魔法原子从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技术战略:全栈自研打造闭环生态
魔法原子是全球少数具备通用人形机器人全栈自研能力的公司之一。
在硬件层面,魔法原子的自研率已经达到90%以上,覆盖了关节模组、灵巧手、减速器、驱动器、主控等核心零部件。
软件层面,魔法原子自主研发了通用具身智能系统,支持人形机器人快速部署与高效协同管理。
商业战略:场景驱动落地应用
与许多专注于技术演示的机器人公司不同,魔法原子从成立伊始就坚持以落地场景驱动技术演进。
2025年3月,魔法原子发起了“千景共创计划”,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
“只有通用才能真正释放机器人在千行百业的潜力,避免因场景割裂导致的应用天花板。”吴长征笃定地表示。
该计划已吸引了来自汽车产业链、半导体、3C电子、医疗等领域的50余家头部企业参与。
03 演进
魔法原子的产品演进路径清晰而稳健:从四足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演示到场景落地。
技术积累期:四足机器人研发
魔法原子的研发团队早在2020年8月就已开始从事四足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2021年,团队成功推出小米第一代机器狗“铁蛋”,积累了丰富的机器人研发经验。
产品演进期:人形机器人突破
2022年底,团队开始入局人形机器人。 2023年初,魔法原子发布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
2024年,魔法原子发布了全球首个电驱动空翻机器人,实现了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量产落地期:规模化应用
2025年,魔法原子发布了新款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展示了连续“倒地起身”、“下腰”等高难度动作。
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小麦”已具备高度拟人化特征,全身拥有42个自由度,能够在交通引导、汽车导购、餐饮服务以及美容美发等多个场景中展示出卓越的人机交互能力。
04 创新
魔法原子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并获得市场认可,源于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和独特的创新架构。
硬件核心技术:自研关键零部件
灵巧手是魔法原子硬件自研的典型代表。2025年2月,魔法原子发布了第一代自研灵巧手MagicHand S01。
这款灵巧手具备11个自由度,基于电流与触觉融合的力位混合控制技术,可实现抓、握、双指操作等灵巧、复杂的动作。
“灵巧手几乎占整个机器人成本的20%-30%。我们自主研发可以将成本降低60%-70%。”吴长征算了一笔账。
软件系统: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
在软件层面,魔法原子构建了快慢双模协同架构:“快系统”基于动作专家模型,实现快速环境响应;“慢系统”依托多模态大模型,负责复杂环境的理解与任务规划。
魔法原子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系统,可实现在通用场景中的任务规划与自主作业。
多机协同系统:MagicNet
在工厂场景,魔法原子正在打造MagicNet多机协同系统,以期实现多台人形机器人的快捷部署和快速管理,提升协同效率。
05 闭环
人形机器人行业因研发投入成本重、技术门槛高,极少有公司能够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线生产的全链条闭环。魔法原子是其中的例外。
自主产线:标准化与模块化
魔法原子已在自有工厂构建标准化产线,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生产。
自主研发、生产的核心零部件,功能与机器人本体高度匹配,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与集成复杂度,更为机器人规模化部署筑牢根基。
供应链合作:产业资本赋能
2025年5月,魔法原子完成新一轮数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战略产业资本禾创致远、芯联资本等。
魔法原子将与芯联集成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尤其是高集成电驱控芯片的相关开发,进一步优化量产工艺。
06 估值
在资本寒冬中,魔法原子却逆势完成了多轮融资,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吸金”的黑马之一。
2024年12月,魔法原子完成1.5亿元天使轮融资,由追创创投领投,翼朴基金跟投。
短短半年后的2025年5月,魔法原子再次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
魔法原子的融资能力,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的认可,也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具身智能前景的乐观预期。
07 落地
魔法原子在场景落地方面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工业场景开始,逐步拓展到商业服务和家庭场景。
工业场景:最早落地且最深
工业场景是魔法原子看重和落地最早的场景之一。 2024年下半年,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MagicBot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工厂“打工”,反复学习工厂环境内的各种复杂协同工作。
在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中,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实践了上下料质检、搬运、装箱等工序,成为国内最早完成人形机器人多机协作技术验证的团队之一。
商业服务场景:提升公众认知
在商业场景上,魔法原子已在部分客户门店中部署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进行迎宾、导购等商业服务作业训练。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形机器人小麦化身特邀主持人,在江苏广电总台身兼主播、记者数职,完成了新闻播报、嘉宾采访等工作。
家庭场景:未来目标
家庭场景则由魔法原子行业内首款头身联动的消费级四足机器人MagicDog提供家庭陪伴、休闲娱乐等功能。
08 展望
尽管魔法原子发展迅速,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
技术挑战:泛化能力与成本控制
吴长征坦言,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持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同时供应链也是挑战之一。
人形机器人涉及数百个关键零部件,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实现规模化交付,这对供应链的柔性、协同和交付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市场展望:从B端到C端
吴长征判断,从B端跨越到C端,至少还需要5年。
在技术层面,机器人需要更强的泛化能力和自主性,才能应对家庭环境的高度复杂和多样化;在成本层面,需要显著降低核心零部件与整机成本,才能让机器人具备大规模进入家庭的可能。
量产计划:规模化交付
魔法原子计划于2025年交付数百台量产版MagicBot,2026年交付量将达到千台级别。
魔法原子基于销售及合作伙伴的市场需求,计划于今年出货400台人形机器人并部署于真实应用场景。
在机器人行业这片新兴的热土上,魔法原子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从技术积累到量产落地的全过程。吴长征和他带领的年轻团队,正试图通过全栈自研和场景驱动战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道路。
随着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到来,魔法原子能否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布局,在这场全球竞赛中持续领先,业界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