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北京市丰台区一快递网点已是一片忙碌。分拣员小苏熟练地扫描着包裹,手中的包装材料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印有明显“可降解”字样的塑料袋,有的则是常见的透明塑料胶带缠绕的各色瓦楞纸盒。
这一幕在全国多地的快递网点上演。“双十一”大促开启,主流电商平台跑步进场,个护、美妆、服装、3C数码产品促销活动陆续袭来,物流行业的年终大考开始了。
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连续 11 年稳居世界第一。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 1750.8 亿件,同比增长 21.5%;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 1900 亿件,较 2020 年实现翻倍。行业扩张的同时,包装物消耗与环境压力也同步攀升。
据报道,2023年快递包装废弃物已接近2000万吨。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其增量甚至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以上。其中,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塑料袋因难以有效回收,成为环境治理中尤为棘手的“顽疾”。

输送机上大量的包裹和袋子。图/图虫创意
禁塑进度参差,中小网点与特殊品类成短板
快递包装物,含运单、编织袋、塑料袋、封套、瓦楞纸箱、胶带以及各类缓冲填充物等。
“目前,我国快递包装物的整体回收率不足20%。”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绍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仅有大中城市及部分发达地区,通过社区定点投放、智慧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能实现对塑料垃圾的基本收集,大部分流向了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减量化与可循环利用,是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全链条实现资源节约与废物削减的核心策略。
实践中,头部企业已率先展开多元探索。京东物流今年“双十一”新推出0.035mm厚度合金袋,进一步降低原材料用量。同时大量采用自动化包装设备,自动包装卷膜代替传统的快递袋,减少快递袋胶水的使用。顺丰今年3月开始试点的循环箱可重复使用30次以上,将持续加大使用量。极兔速递则在示范站点与重点城市布局包装回收装置,构建从使用到回流的闭环体系。
然而,行业的绿色转型并非同步演进。“总体来说,头部企业的良好做法提供了示范作用,但中小企业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在实际执行层面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陈绍晴说。
广东一加盟制快递网点负责人在采访中坦言:“循环箱需额外人力投入清洗、管理,这种压力在三、四线城市更为突出。”多家社区快递网点亦表示,目前仍以部分替换或优先清旧作为过渡策略。在生鲜、易碎品等特殊寄递场景,对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确保防潮、防震、防压等防护性能,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环保减塑。“这样的箱子,市场上经济普适的选择并不多。”广州某生鲜电商供应链负责人透露,“B端采用了可生物降解的新型保鲜箱,C端订单目前仍以普通泡沫箱为主。”
“这种混用的局面,可能会导致两者最终都以混合垃圾的形式进入焚烧厂或填埋场,造成可回收资源的浪费。”陈绍晴指出,即便有垃圾分类和分拣环节,也会增加末端处置的负担和成本,不利于实现包装材料的有效循环。
为何仍受“塑”缚?
全面禁塑仍存在不确定性。采访中,多位物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均提到,成本、技术、回收体系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拦路虎”。
“生物可降解材料(如PLA、PBAT)价格是传统塑料的3倍以上,且原材料依赖植物纤维,产能有限,难以满足需求。”京东物流绿色包装实验室工程师郭润谈道。据了解,即使是高频使用的全降解防水袋、可降解胶带等材料,其成本也比传统塑料高出三至五成。
对利润本就不高的中小快递企业,这是一笔沉重的开支。头部企业即便有投入能力,在每天数以百万计的包裹量面前,也面临巨大的规模压力。成本与产能,成为横亘在绿色转型路上的第一道,也是最现实的一道坎。
除了成本,标准也不统一。“当前新型环保材料仍缺乏统一标准,比如双易标准(易回收、易再生)尚未在全行业推开,直接影响了大范围应用的效果。”顺丰集团绿色包装项目负责人沈琪说。
包装涉及全链条,快递企业独木难支。目前我国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工业堆肥设施覆盖率低,家庭堆肥条件不成熟,导致降解袋实际处理效率受限。快递包装涵盖包装厂商、电商平台、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商品包装、电商包装、寄递包装混合在一起,快递企业难以单独承担回收责任。部分电商商家为追求包装美观,过度使用塑料填充物,快递企业即使想减塑,也难以干预上游包装设计,产业链协同不足导致单打独斗难以为继。
此外,采访中部分消费者表现出分类意识薄弱,认为“可降解包装可以随意丢弃”,导致混投。也有少数消费者对循环箱存在卫生顾虑,不愿接受循环包装配送。这些消费习惯层面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回收效率与循环包装使用率。
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绝非单一环节的努力所能完成。业内人士指出,唯有打通全链条的堵点,才能真正解开这道“塑”缚之结。
快递垃圾,如何破局?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邮政快递网点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及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如今,距离这一节点已不足百日,快递行业能否如期交出答卷,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对此,陈绍晴表示,从“鼓励性”政策转向“强制性”条例,既需要新执行标准的有力支撑,也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合理的责任和成本的分摊与消化机制。1900亿件包裹量的绿色转型,绝非百日冲刺的短期攻坚,而是需要政策帮扶、企业带动与社会参与的长期变革。
政策层面已率先发力。今年6月,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正式施行,其中专门增设“快递包装”章节 ,不仅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发展方向,更明确了各环节责任主体,成功填补了长期以来快递包装治理的制度空白。
“过去几年,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方向,是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极兔速递公共事务经理严叶雷表示。他建议,除了强化监管,政策在激励引导与标准细化上仍有巨大潜力。例如,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若能进一步完善快递包装减量率、循环率、回收率等量化指标,明确具体执行路径与考核口径,将让企业在推进绿色建设时更有操作依据。
政策先导基础上,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更需打通全链条协同的堵点。多位业内专家与从业者在采访中提及,各主体需各司其职、联动发力。头部企业可联合科研机构攻关低成本生物基材料,同时推动绿色包装标准统一,避免因标准碎片化推高行业转型成本;电商平台可将包装环保指标纳入商家准入与流量分配规则,对采用绿色包装的商家给予倾斜,同时联合快递企业推广“商品原包装直发”,从源头减少二次包装浪费;快递企业与电商品牌还可进一步联动,将绿色减碳与消费行为绑定,比如通过碳积分激励、“绿色包装付费选项”、借鉴 “一次性餐具选择”模式设置环保积分等方式,推动包装选择差异化,提升消费者参与度。
陈绍晴认为,这样的协同实践,不仅能让环保责任真正落地,更能帮助企业将“绿色属性”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双向共赢,完成从“要我绿色转型”到“我能转型、我要转型”的主动转变。毕竟,破解快递包装的“塑”缚,从来不是依赖某一种新材料或某一项政策,而是需要每个环节都愿意为绿色多走一步的共识。
发于2025.10.27总第120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1900亿件快递背后的“禁塑大考”
作者:吴利婷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