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这肚子胀得难受,蹲了半天厕所还是没动静……” 清晨五点,72岁的张大爷捂着肚子从卫生间出来,额头上满是汗珠。这样的场景,在张大爷家已经持续了大半年 —— 自从去年冬天感冒后,他就开始频繁便秘,起初以为是 “上火”,喝了些凉茶却不见好转,后来甚至要靠开塞露才能勉强排便。
直到上个月,他蹲厕时突然头晕心慌,被家人紧急送医,检查后医生告知,长期便秘引发的血压骤升,差点让他出现脑血管意外。张大爷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便秘发生率高达20%-30%,很多老人觉得 “便秘不是病,忍忍就过去”,却不知这看似常见的问题,正悄悄威胁着健康。

一、别把便秘当 “小事”,这些危害正在吞噬老人健康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便秘带来的伤害远比年轻人更严重,从消化系统到心脑血管,甚至精神状态,都会受到连锁影响。
1.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骤增
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便秘时需要用力排便,会导致腹压升高、心率加快,进而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临床数据显示,约20%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发病诱因就是 “用力排便”;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排便时的过度用力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肠道健康亮起 “红灯”
长期便秘会让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干结的粪便会反复摩擦肠黏膜,增加肠道炎症、溃疡的风险。更严重的是,粪便中的毒素会被肠道反复吸收,可能诱发肠道息肉,甚至增加结肠癌的发病概率。此外,便秘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直肠脱垂,表现为排便时肛门有肿物脱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精神状态与睡眠受影响
便秘带来的腹胀、腹痛等不适,会让老年人情绪烦躁、焦虑。夜间时,腹部不适还会干扰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形成 “便秘 - 失眠 - 便秘” 的恶性循环,让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甚至诱发抑郁情绪。

二、这些 “通便误区”,正在加重老年人的便秘问题
很多老年人在面对便秘时,会自行尝试各种方法,但不少做法不仅无效,还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1.依赖泻药:治标不治本,还伤肠道
部分老年人会长期服用番泻叶、大黄等刺激性泻药,这类药物虽然能快速通便,但会刺激肠黏膜,破坏肠道自身的蠕动功能。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道对药物产生依赖,一旦停药,便秘会更加严重,还可能引发 “药物性肠炎”,导致肠道黏膜变黑、变薄,增加肠道出血的风险。
2.只靠 “通便食物”,忽视 “整体调理”
很多人知道香蕉、芹菜等食物能通便,便让老年人大量食用,但效果往往不佳。一方面,未成熟的香蕉含有鞣酸,反而会加重便秘;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肠道功能衰退,单纯依靠食物通便,无法解决肠道蠕动无力、气血不足等根本问题。

三、中西医应对老年便秘:思路不同,效果差异大
面对老年便秘,中医和西医的应对思路有明显区别,西医更注重 “对症缓解”,而中医则强调 “辨证施治”,其中 “以补治秘” 的理念,更适合老年人的体质特点。
1.西医:侧重 “快速通便”,难解决根本问题
西医治疗老年便秘,通常会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如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药,通过增加肠道内水分,软化粪便;或使用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促进肠道蠕动。这些方法能在短期内缓解便秘,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气血不足等问题,停药后容易复发。此外,部分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泻药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增加用药风险。
2.中医:“以补治秘”,从根源改善老年便秘
中医认为,老年人便秘的根本原因并非 “上火” 或 “肠道干”,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 “气血亏虚、阴阳不足”—— 气虚则肠道蠕动无力,血虚则肠道失于滋润,阴虚则肠道干涩,阳虚则寒凝气滞,这些都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不前,形成便秘。因此,中医治疗老年便秘,并非单纯 “泻下”,而是强调 “以补治秘”,通过补气、养血、滋阴、温阳,改善老年人的体质,恢复肠道自身的蠕动功能,从根源上解决便秘问题。
在 “以补治秘” 的理念指导下,首荟通便胶囊应运而生。这款药物精选何首乌、芦荟、决明子、枸杞子、阿胶等多种中药材,既含有能润肠通便的成分,又兼顾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其中,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改善老年人因血虚导致的肠道干涩;枸杞子滋阴补肾,为肠道提供 “滋养”;阿胶补血润燥,让肠道保持湿润;再搭配芦荟、决明子等温和的通便成分,既能快速缓解便秘,又能调理体质,避免 “泻下伤正”。与单纯的泻药相比,首荟通便胶囊更适合老年人长期调理,不仅能让排便顺畅,还能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乏力、头晕等症状,真正实现 “通便不伤身,调理护肠道”。

老年便秘不是 “小事”,更不能 “硬扛” 或 “乱治”。只有走出误区,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调理方法,才能真正解决便秘问题,让老年人拥有顺畅的排便和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