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当时中国最权威的IT媒体《计算机世界报》,以封面报道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狗日的”腾讯》,刷遍了各大网站和论坛。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过任何一场盛宴,它总是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
15年过去,科技界再次出现“横扫全行业”的封神盛况,这一次的主角变成了“小米”。
一、无边界游戏1、中国有个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叫“公牛电器”。
凭借扎实的用料,可靠的质量,公牛电器靠着“插线板”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边缘配件,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在2000年完成A股上市,市值超千亿。
这样躺赚的好日子,在2015年4月7日米粉节,戛然而止。

这一天,小米插线板上线,推出了一款带有USB口的插线板,不仅在外观设计和功能上都对传统插线板形成了超越,而且还把价格拉低到了49元,引发整个插线板行业的大地震。
这一款小米插线板,第一天销量达到24.7万,3个月销量突破100万只。
小米这一跨界打得公牛措手不及,不得不紧急召开高管会议迎战。随后,公牛推出了和小米插线板一样带有USB口的插线板,并且比小米定价少1元,勉强守住了基本盘。
和公牛电器既分胜负,也决生死类似的领域,还将有手环、充电宝、扫地机、甚至7号电池。
2、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出席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同台领奖。
雷军在CCTV的颁奖台上,对着全国人民宣布:五年之内,如果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要输给他一块钱。
而董明珠当场回应道:“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就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这个桥段,事后披露是制片导演为了增加传播度,设计的一个“彩蛋”。

然而,董明珠此时肯定没有意识到,小米将会真的杀入大家电,并且将横扫电视机、空调、冰箱等全屋智能。
曾经的互捧,已成回忆杀。
3、2018年,华米科技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雷军亲自为其发文祝贺,一时风光无限。
但随着小米推出自有品牌智能穿戴产品,华米科技逐渐沦为“代工”,四年过去,11美元发行价的华米科技,股价最低时只剩下不足1.5美元,市值不足1亿美元,市值缩水近九成。
直到华米科技用数年时间完成AMAZFIT品牌全球化,才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华米科技是小米生态链的典型案例之一。

小米用“竹林效应”定义自己与生态链之间的关系:“小米通过竹林发达的根系,向生态链企业输送各自养分,而这片竹林中的竹子,又通过底下根系交织在一起”。
这里的“养分”,包括小米庞大的用户群、充足的资金支持、相对成熟的产品方法论,以及强大的供应链资源。
被小米投资的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实现从0到1的跨越,甚至是脱胎于小米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同时,生态链企业在成长起来之后也能够“反哺”小米,除了通过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为小米提供市场关注度和热度之外,还能为小米带来更多的流量用户。
然而,看似“双赢”的竹林理论背后,实则问题重重。
比如部分“幼竹”被小米强行“催熟”,在成长起来之后成绩与能力并不匹配,一旦脱离小米,可能很难生存下去;而竹子之间也会因为有限的养分互相争夺,这样一来,根系就难言牢固。
另一方面,小米也不愿将资源交付给单一的企业,部分生态链上的企业也不愿意过分依附小米。
许多生态链企业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这就导致了后来生态链内部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情况,比如恶性压价、“截胡”项目、挖走核心员工等。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以牺牲质量换取低价的情况。
这也就造成目前,网络上比较多反映小米生态链的米家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投诉。
通过小米生态链,小米公司从智能手机的UI设计起步,清场了山寨手机,平替了日本的马桶盖,占据了从客厅到厨房,再到卧室的几乎所有家用电器,创造了无数的“年轻人的第一个”。
“它总是默 默地布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背后;它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定。而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它甚 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狗日的”腾讯》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在2025年10月19日举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强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避免“零和博弈”,呼吁全行业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并将资源集中用于底层技术研发而非内部消耗。

此前在9月25日采访中,雷军已表示小米汽车成为“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之一”,并支持六部委打击黑水军行动。
一时间,网络哗然。
2、2025年8月,小米10岁。
从一家初创企业,到如今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小米的崛起堪称业界传奇。
其背后的推动力,不仅源自于其独到的“铁人三项”战略——软件、硬件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更得益于一系列创新的营销策略。
小米的 爆品战略、饥饿营销、粉丝经济以及微博营销等营销手法,不仅助力小米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更在中国营销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小米在营销领域的创新与实践,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启示。
甚至华为的终端业务,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亦步亦趋的学习小米。

《参与感》一书强调了小米营销成功的两大关键要素:其一,通过与用户的深入互动来优化产品;其二,依托用户口碑进行传播和销售。
“ 用户参与感”是小米的灵魂,贯穿于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及用户服务的各个环节。正是这一理念,让小米塑造了年轻、酷炫的品牌形象,成为年轻人聚会的热点。
简而言之,正是小米始终将用户视为挚友,共同缔造了这一科技传奇。
难道,年轻人叛变了?
3、小米成立的时候,口号是“为发烧而生”。
凭借良心堆料和定价的极致性价比,小米手机可谓一机难求,甚至催生出“F码”这样的“优先买单权”。
然而,随着战略变化,小米手机如今已经成功走上冲击高端化的攀登之路。
从早期1999元的手机定价,到如今3999元、4999元的旗舰机型,小米一直在尝试”冲高”,并且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只是,用户记忆还停留在那个“极致性价比”的传奇回忆里,走不出来。
对于老米粉们,也许会觉得,没想到你这么浓眉大眼的,竟然也背叛群众了。
“产品是那个至关重要的‘1’,而包装、海报、营销和推广等都是围绕这个‘1’展开的‘0’。倘若没有出色的产品作为基石,那么一切外在的努力都可能变得苍白无力。”——《参与感》
三、隐形的敌人1、“能不能给大家一点建议,怎样才能抗衡腾讯呢?”
在2009年游戏产业年会的高峰对话环节,当主持人抛给时任腾讯游戏总裁任宇昕这样一个问题时,除了任宇昕自己一脸骄傲,举坐皆苦笑。
这位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业务负责人也不谦虚:
——“只有跟腾讯合作,共同把市场一同做大。”(《“狗日的”腾讯》)
2、当2024年4月小米汽车惊艳问世,xiaomi SU7上市28天后累计锁单75723台,并交付5781台,创下汽车行业新品牌首款车型首月交付量纪录。
进而,小米汽车仅用229天完成首个10万辆交付,第二个10万辆交付仅耗时119天,产能爬坡速度显著提升。

这样的小米,给整个汽车行业的震撼不是“狼来了”,而是“要命了”。
但是,小米并没有没有能与其他车企合作的方案模式。
对于完全以创新模式造车的小米,传统企业的沟通成本太高了,等不起。
3、《“狗日的”腾讯》刊登以后,马化腾极为愤怒,一度诉诸法律索赔。
但更大的危机,却不是这篇文章。
2个月以后,互联网业内史诗级战争“3Q大战”启幕。
腾讯官方授权传记《腾讯传》对这场争斗的总结是:赢了官司,输了舆论。
尾声:小米陷入口碑的麻烦,恰恰是因为它”太成功了”。
小米从解决山寨手机的痛点入手,十年磨砺,业务扩展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操作系统、甚至芯片等全科技领域,入选世界500强,关注度高了,自然被盯得更紧。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既然从粉丝经济崛起,就要扛得起粉丝更高的性价比期望,这是本分。
为什么雷军会被”黑”得最多?
因为他是小米的代言人,是消费者最熟悉的面孔。当小米的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雷军说了什么”、“雷军为什么这样”。雷军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被放大解读,甚至被断章取义。
作为小米的CEO,雷军是小米的”脸面”,也是小米问题的”代言人”,这是责任。
腾讯十岁,迎来《“狗日的”》3Q大战,战略变得开放,直到今天依然引领着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
小米如今也到了成年之痛,对于雷军,这需要选择。
————————题外话:《计算机世界》已经于2022年停刊,360公司也已经边缘化。
而腾讯,依然坚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