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59岁银行行长脑出血猝死,生前冬泳12年,医生:忽视了重要2点

冬泳,是指在气温较低的季节里,在自然水域进行短时间游泳的一种锻炼方式。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冬泳,不仅是为了锻炼意志,更因为它

冬泳,是指在气温较低的季节里,在自然水域进行短时间游泳的一种锻炼方式。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冬泳,不仅是为了锻炼意志,更因为它对身体确实有不少好处。首先,冷水刺激能促使血管迅速收缩再扩张,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和血管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其次,冬泳能提升人体免疫力。经常接触冷水能让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增强对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抵抗力。很多坚持冬泳的老人表示,原本的肩颈疼痛、关节僵硬也有所缓解。当然,初学者要循序渐进,先用冷水擦身、淋浴,再短时下水,切忌逞强。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冬泳能成为中老年人保持活力、延缓衰老的一项极佳运动。

2012年,59岁的徐正清是一名来自吉林某家股份制银行行长他。性格干脆、推进力强,报表与风控数据到他手里总能跑起来。由于位高权重,徐正清不得不早各种财经活动与饭局间穿梭,应酬多到无法想象。久而久之,酒量好是就成为了他的名片——白酒常以三杯起步,红酒作陪。更糟糕的是,徐正清偏爱重油重盐,每次点餐都是高脂菜肴轮番登场,什么锅包肉、红烧肉、脆皮类拼盘和奶油甜点从不缺席。殊不知,长期高频社交、作息紊乱、嗜酒与高脂饮食,这些看似日常的习惯,正悄悄蚕食着他的血管与心脏。

2012年5月12日上午,徐正清刚结束一场高层授信会议,临时被通知去主持总行的季度风险汇报。会议室里气氛紧张,他一边翻阅厚厚的资料,一边快速讲解贷款结构。当汇报到一半,徐正清突然感觉额角发紧,像有根细线在脑中一点点勒紧。紧接着,胸口也有些发闷,呼吸变得浅,嗓子像堵了一团气。他下意识停顿,手撑在桌边,额头渗出细汗。为了不让人察觉,徐正清强作镇定,抬手揉揉太阳穴,又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口温水。那种压迫感并不剧烈,却让他心里隐隐不安,像是有东西在胸中暗暗翻腾。徐正清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可能是昨晚酒喝多了,血压有点高,便又继续讲解数据。

汇报结束后,徐正清回到办公室,准备签批一份授信文件。刚坐下没几分钟,胸口的闷胀感又袭来,比刚才更明显。那种感觉从胸骨中央缓缓扩散,像有块沉木压着,让他无法深呼吸。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徐正清摘下眼镜,靠在椅背上,面色发白。心跳忽快忽慢,手指也有些发麻。他立刻放下笔,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肩膀,掏出备用的速效救心丸,含在舌下,闭眼静坐。几分钟后,压迫感稍稍缓解,呼吸逐渐顺畅。徐正清长舒一口气,也就没再多想了。

6月29日,徐正清前往支行巡查贷款现场。上午在客户厂房里连续谈了两个多小时,期间被对方热情劝酒。他本想推辞,却碍于面子喝了几杯。回程途中,徐正清总感觉胸前隐隐发胀,左臂有些酸软,嘴里泛起金属味。他抬手揉了揉胸口,脸色已经变得苍白。司机见徐正清不对劲,问要不要停一会儿,他摇摇头,勉强笑了笑:“可能胃不太舒服。”可笑容刚露出来,脸上的肌肉就因为疼痛僵住了。很快,徐正清额头上的冷汗一滴滴往下坠,手微微颤抖,扣在安全带上,指节发白。

当车开到市区路口时,他胸口的闷痛突然转为撕扯般的绞痛,从胸骨中央向左肩、下颌蔓延。徐正清下意识地捂着胸口,呼吸急促,额头的青筋鼓起,牙关紧咬,整张脸扭曲成痛苦的弧度。几秒钟后,他的视线开始模糊,耳边嗡嗡作响,汗水几乎湿透衬衫。司机急忙靠边停车,只见徐正清嘴唇发紫,头无力地靠在椅背上,胸口起伏急促。他试图喊司机赶紧去医院,却只能发出低沉的呻吟声。短短一分钟不到,胸痛的强度急剧上升,徐正清的手滑落在腿上,指尖冰凉。司机吓得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救护车的声音还没传来,他已经开始感到一阵阵眩晕,呼吸越来越困难……

到医院后,急诊流程迅速展开: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轻度下移,T波平坦,显示心肌供血不足;血压168/102mmHg,血脂检查结果更让医生皱眉——总胆固醇7.6mmol/L(正常<5.2),甘油三酯2.8mmol/L(正常<1.7),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正常<3.4),高密度脂蛋白仅0.9mmol/L。心肌酶谱显示轻度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减弱,射血分数52%。综合判断:高血脂、高血压,合并轻度冠心病。

医生让徐正清暂时留院观察,实施吸氧、扩冠、降压、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药液顺着针管进入静脉,他终于感觉胸口的疼痛缓慢退去,脑中嗡鸣声渐渐远了些,只剩下隐约的心跳在耳边重重敲着。几小时后,徐正清的病情稳定下来。医生在病床边坐下,语气平静:“徐先生,这次还算幸运,属于轻型冠心病发作,没有形成血栓,也未造成明显心肌坏死。但如果再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下次可能就没这么轻了。”徐正清皱着眉:“可我最近体检结果都挺正常啊,血脂略高,但医生说问题不大。怎么会突然发作?”

医生合上病历,耐心解释:“体检只是一时的静态数据,不代表血管状态没问题。长期饮酒、油腻饮食、作息紊乱,会让血管内皮不断受损。尤其您这种应酬多的工作方式,血脂持续高、血压波动大,血管就像被反复摩擦的橡皮管,迟早会变脆、变硬,一旦情绪激动或饮酒后血压骤升,就容易诱发缺血性胸痛甚至心梗。您这次是被身体警告了。”听完,徐正清面色发沉,手指不自觉地在床单上敲动。

医生见他沉默,语气更郑重了几分:“您现在必须把自己当成心血管患者来看。第一,酒要戒。哪怕再重要的场合,也要学会拒绝。酒精能让血压瞬间升高、心率紊乱。第二,饮食必须改成‘三少一多’——少油、少盐、少糖,多蔬菜和鱼类。高脂菜肴是您最该戒掉的。第三,坚持规律作息和运动,别再熬夜,别再把应酬当任务。每天散步半小时,哪怕分两次走,也比坐办公室强。第四,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心电图,必要时长期服用调脂和降压药物。”这些话让徐正清心头一震,他缓缓点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几十年拼出的成就,或许正被那一口口酒、一顿顿饭,悄悄吞噬。

于是出院后,徐正清像换了一个人。原本每天都要应酬的酒局,他一律婉拒,实在推不掉的,也只以茶代酒。徐正清不仅把家里的红酒柜清空,冰箱里那些油滋滋的红烧肉、酱肘子、熏鱼也全数倒掉,换上新鲜蔬菜、全麦面包和鱼肉。此外,每天早晨还会先在小区绕两圈快走;晚上十点准时上床。刚开始,徐正清常觉得清淡寡味、步伐笨重,但想到医生的警告,他就不敢懈怠。妻子也被他带动着改变饮食,全家饭桌上的油烟味渐渐淡了,笑声却多了。

9月30日复查,报告让医生也露出笑容。血压稳定在132/82mmHg;总胆固醇从7.6降至5.1mmol/L,甘油三酯从2.8降至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由4.9降至3.1mmol/L,高密度脂蛋白升至1.08mmol/L。心电图无明显ST段压低,心肌供血良好;心脏彩超显示左室舒张功能恢复正常,射血分数提高至58%。医生在病历上写下“控制良好”四个字,语气欣慰:“再这样坚持下去,血管状态会越来越稳定。”徐正清合上报告,长舒一口气。

病后第二年冬天,徐正清在一次心血管健康讲座上,听专家提到“冬泳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心里顿时被触动。那时的他已彻底戒酒、饮食清淡、规律作息,却仍想为身体再加一道保险。起初家人极力反对,担心寒冷刺激心脏,但徐正清坚持从冷水擦身、冷水淋浴开始,一周一递减温度。直到真正下水的那天,冰面浮着薄霜,他屏住呼吸一跃而入。冷意像刀子一样刺肤,却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上岸时,血液在全身奔腾,徐正清的脸被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从此,冬泳成了他的新日常。

那之后的十二年里,每逢冬天,徐正清都坚持下水。无论多忙,每周至少三次;无论多冷,总能在冰面上看到他那顶蓝色泳帽。他也保持着每年一到两次的体检,医生在报告上常写“血压正常、血脂达标、心功能稳定”。总胆固醇维持在5.0上下,低密度脂蛋白常年低于3.0,射血分数稳定在60%左右。连医生都感慨:“您这心脏状态,比很多年轻人还好。”徐正清笑着回答:“我现在管的,不只是银行的钱,更是自己的命。”

然而,命运从不因自律而放过任何人,就在第十三个冬天到来前,一丝被忽视的变化,悄然在他体内埋下了新的隐患。

2023年10月18日上午,退休后的徐正清正在阳台上给花浇水。退休生活让他格外满足,每天练字、浇花、读书,一切都井然有序。可正当他弯腰修剪茉莉花的叶子时,忽然感到右侧太阳穴传来一阵钝胀,像有人用手指在那一点上持续按压。徐正清停下动作,手里的剪刀轻轻颤抖,呼吸有些短促。刚开始只是轻微的胀痛,他以为是游完泳后受凉,抬手揉了揉太阳穴,却发现指尖有轻微的麻。可几秒钟后,这种胀感像被人拧紧的皮筋,逐渐蔓延到整个右半边头皮。

徐正清皱起眉,左手撑在花架上,努力稳住身子。他额角的青筋一根根凸出,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徐正清张口想呼气缓压,猛地发现自己的舌头莫名地有些僵,话说不完整。很快疼痛开始加重,像铁锤一点点敲在头骨里,他的表情变得紧绷,眼角抽动,呼吸也急促起来。徐正清本想坐下来休息,却刚迈出一步,眼前忽然一阵发黑,整个人的平衡感瞬间消失。他下意识想抓住桌角,却发现左臂像灌了铅,抬不起来。紧接着,胸口一阵恶心涌上喉咙,视线开始晃动,右眼的世界像被一层灰蒙蒙的雾笼罩。

徐正清的嘴角轻微下垂,半边脸的肌肉不听使唤,呼吸越来越乱,像被堵住的管子在喘气。霎那间,头痛从钝胀变成撕裂般的剧痛,整颗头仿佛在被刀剖开。他心里恐慌不已,努力想喊人,却只能发出含混的“啊——”声。下一秒,膝盖一软,徐正清的身体侧倾倒地,剪刀从手中滑落,指尖冰冷僵硬。倒在地上的他意识开始模糊,只能感到心口剧烈起伏、呼吸断断续续。就在徐正清眼前的世界彻底暗下之前,妻子惊慌的呼喊声传来——她看见他嘴角歪斜、言语不清,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很快赶到,急救人员一边为他吸氧,一边快速测量血压——185/112mmHg,心率96次/分,呼吸急促且不规律。车厢内的监护仪滴滴作响,医护员不断拍打他的肩膀:“徐先生,能听到我说话吗?眨眨眼!”但他只是微微皱眉,眼神已经涣散。抵达医院后,急诊医生立即安排头颅CT,报告几分钟内传回——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约3.2cm×2.9cm,伴中线移位与脑室压迫,提示大面积脑出血并脑水肿。医生眉头一锁,低声对护士说:“情况危重,立即上手术准备。”

听到“脑出血”三个字,徐正清的妻子几乎站立不稳,被女儿扶着才没有跌倒。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喃喃地重复:“他身体一直好好的啊,年年体检都正常,连药都按时吃,怎么会这样?”医生安抚着解释:“病灶太深,出血量大,又合并高血压病史,手术风险极高,但我们会尽全力。”女儿站在手术室门外,双手紧紧握着父亲的病历本,指节发白。很快,红色的“手术中”指示灯亮起,走廊里弥漫着紧张的空气,母女俩靠在一起,几乎一动不动,只能听见远处走廊尽头的脚步声在空荡的夜里回响。

可手术进行不到四个小时,监护仪上的曲线忽然剧烈波动,血压急降至70/40mmHg,心率逐渐减慢。麻醉师大声报数,护士加快推注升压药,医生则拼命吸引血肿、止血、补液。可血管壁太脆,一次次渗血,几乎无法封堵。几分钟后,监护仪发出尖锐的长鸣,心电图线条缓缓拉直。主刀医生沉默几秒,摘下口罩,低声说:“时间——十五点二十七分,宣告临床死亡。”

门外,听到消息的妻子瞬间瘫坐在地,哭声嘶哑,女儿扑上前抱住她,泪水止不住地往下落。随后,徐正清的妻子像被雷击般猛地冲向病床,手脚发抖地掀开白布。那张曾经沉稳自信、如今却毫无血色的面孔出现在眼前,她的喉咙像被扼住一样,发不出声。片刻后,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终于从胸腔里炸开:“老徐!你不是一直说自己身体没问题吗?怎么会这样?你今天早上还在阳台浇花、修剪花叶,说午饭后要去超市买鱼……怎么一转眼,就躺在这儿了?”

她的声音沙哑破碎,泪水模糊了视线:“这些年你多么自律啊!戒酒、清淡饮食、坚持冬泳,连医生都说你血管弹性比年轻人好。你每年都去体检、按时吃药,从来没松懈过。为什么还是这样突然?难道真的是命吗?还是……是不是抢救出了什么问题?”

主治医生站在病床尾,脸色沉重,语气克制:“我们真的尽力了。送来时他已经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压高得惊人。虽然立刻进行了降压、脱水和手术准备,但出血量太大,病情发展极快,医学手段已无法挽回。”他顿了顿,继续追问:“近期有没有剧烈运动?有没有激动、发怒?三个月内有没有饮酒、感冒、血压波动?”

老伴泣不成声,徐正清的女儿替她回答,声音颤抖:“没有。我爸爸早就戒酒了,就算别人劝,他也只喝茶。每天游泳、快走、早睡早起,从不熬夜。性格温和,不争不吵。连饭都吃得比我们清淡。体检也刚做过,说一切正常。为什么会这样?他明明做得那么好,连医生都夸他是最守规矩的病人啊……”

医生沉默了几秒,再次确认:“有没有可能私下停药或调整剂量?或者最近吃过新的保健品、中草药?”女儿摇头,泪流不止:“绝对没有!我每天都看着我爸爸吃药,从不漏一顿。他连维生素都谨慎得要我查成分。十多年都是这样小心翼翼的生活,连节日都不喝酒。请你告诉我们,他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漏掉了什么?他那么努力地活着,为什么身体还要背叛他?”

医生低下头,缓缓合上病例本,胸口涌起一种深切的无力感。眼前的徐正清,并不是那种因放纵生活、长期失控而导致悲剧的患者。恰恰相反,他的自律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戒酒、清淡饮食、规律运动、每年体检、长期服药,十二年来几乎没有一次懈怠。可就是这样一个把健康当事业经营的人,却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上午,在自家阳台上忽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医生赶紧回到办公室,一条条调阅他的电子病历,反复核对实验室数据与影像报告,生怕漏掉任何蛛丝马迹。可三周前的复查结果依旧干净得近乎完美:血脂稳定、血压正常、心脏射血分数达标,毫无预警。面对这样一个生活方式堪称典范,却依旧突发致命脑出血的案例,主治医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沉重。他明白,家属需要答案,医院需要解释,同行也需要一份可以记录和研究的总结。

于是医生用了整整一周,将徐正清从发病、急救、抢救到离世的全过程资料逐条汇总——病史记录、检查曲线、用药信息、CT影像、抢救监测数据,全都被他整理成厚厚一册。最终,这份档案以“非典型卒中个案”上报至院学术委员会,被正式收入疑难病例数据库。五个月后,医生收到院方通知,邀请他参加一次全院级心脑血管重症疑难病例研讨会。会议严格保密,与会者均为主任与副主任级专家,主题为《隐匿性高危因素与突发脑血管事件的机制探讨》。

会场灯光柔和,桌上整齐摆放着病例档案与投影资料。大屏幕循环播放患者编号、发病经过、监测曲线和CT影像。与会专家神情凝重,静静翻阅文件,偶尔低声交流。主持人介绍时语气缓慢而沉重:“这名患者长期保持理想血压与血脂水平,戒酒多年,作息规律,无剧烈运动史,也无情绪激动诱因,却在轻微日常活动中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

话音落下,会场一片寂静。有人提出可能是深部微动脉畸形未检出,有人怀疑血管壁退变伴急性痉挛,也有人提及隐匿性凝血障碍。但这些推测都缺乏确凿依据,所有人都沉默了——在医学逻辑之外,徐正清的离世,像一道无法解释的断层,让人心底发凉。

此时,坐在一角来自北京的周教授轻轻合上病例夹,语气低沉却带着笃定:“我更倾向于认为,徐正清的离世,是一个典型的‘长期处于亚临界平衡状态,被微小诱因击穿’的案例。这类患者的体检数据往往漂亮得近乎完美,血压、血脂、心功能都在正常范围,但身体早已长期处在高压与微损状态,只是外表稳住了平衡。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刺激——一次血压骤升、一阵低温刺激或一次血管痉挛——都可能让原本岌岌可危的系统瞬间崩塌。我们不能仅依赖常规检查结果去判断风险,而要回溯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找到裂缝出现的地方。”

他停顿片刻,扫视全场,语气更加沉稳:“像徐正清这样的病人,问题往往不在报告里,而在他日复一日重复的某种‘小习惯’。那些被他视为健康象征、甚至被家人称为榜样的行为,可能正是压垮血管的最后稻草。忽视这些细节,我们就永远无法解释为何一个自律到极致的人,会在看似最安全的日子里突然倒下。”

在随后对家属的深度访谈中,老伴与女儿起初反复强调——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生活规律得几乎挑不出错。直到医生追问到是否有特别的日常习惯,老伴沉默了很久,哽咽着说:“要真说特别的,也就有那么一件事。我们一直以为那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他坚持了十多年,从没怀疑过会出问题……”

会场空气瞬间凝滞。周教授合上病例资料,语气低缓而笃定:“往往就是这种被忽视的小细节,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击。表面看似无懈可击的健康管理,也可能因为这三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出现致命漏洞,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徐正清多年来坚持清淡饮食、早睡早起,甚至还坚持冬泳12年,但在这份规律背后,却埋藏着三个看似正常实则致命的小细节——正是它们一点点削弱了防线,悄无声息地积累风险,最终把徐正清的身体引向不可逆的悲剧啊!””

第一个细节:长期在极寒环境中冬泳过度刺激血管

徐正清热爱冬泳,从起初的每周两三次,到后来几乎成了每日必修。他习惯在气温零下的清晨独自下水,哪怕冰面结得厚,也要亲手凿开一个口子。他认为越冷越锻炼,每次下水前只简单活动几下身体便直接跳入冰水。刚开始,短暂的冷刺激让他觉得神清气爽,甚至有种年轻了的错觉。然而十余年的反复刺激,让他的血管在剧烈收缩与扩张间不断承受压力。血管壁原本就随着年龄逐渐变硬,而冷水刺激下的急收急张,更像反复弯折的铁丝,终会产生微小裂痕。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损伤在体检中并不会立刻显现。血压、血脂都维持在理想范围,心脏功能也正常,但血管内皮的微小撕裂和微炎症却在悄然积累。尤其对于曾经有高血压与冠心病病史的人,血管壁早已脆弱。反复的冷刺激会导致小动脉痉挛,使血管瞬间收缩,局部血流不畅。一旦气温骤降或身体疲劳,就可能在几秒间引起血压剧烈波动,为脑出血埋下隐患。

在后来的分析中,专家们发现,他多年来冬泳的习惯看似规律,其实忽视了最关键的限度。冬泳的益处在于短时适度刺激,而非长期极寒挑战。持续十余年、每次下水时间延长至十几分钟,对59岁起就有心血管病史的徐正清而言,等同于每天让血管经历一次震荡测试。冷水令血压瞬间升高,血管收缩,再扩张,再收缩,年复一年,终于在那年秋天的某个上午,让一根细微的小血管不堪重负,彻底断裂。

第二个细节:清淡饮食过度,导致电解质失衡与血管脆弱

在冠心病确诊后,徐正清几乎将少油少盐少糖当作信条。为控制血脂,他每天三餐清淡得近乎单调:早餐是燕麦粥配全麦面包,中午只吃水煮蔬菜与鱼肉,晚上多半是一碗稀饭或青菜汤。连妻子都曾劝他补点肉类蛋白,他却坚持油一点都不行。这样的饮食让他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确实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潜在风险。人体血管的弹性依赖于足够的钠、钾、钙和优质脂肪来维持平衡。过度限盐、长期低脂饮食,会导致细胞膜稳定性下降,血管壁失去弹性,容易在血压变化时破裂。

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长期清淡饮食如果缺乏必要的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反而会让血管变得脆弱。比如维生素D、维生素K和Omega-3脂肪酸,是维持血管韧性的关键。徐正清几乎完全去除了动物脂肪,却没有科学补充这些营养物质,导致血管的保护层逐渐变薄。再加上他年纪增长、代谢减缓,血管修复能力下降,一旦血压瞬间升高,就极易出现破裂出血。

这种过度健康的饮食方式在中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很多人担心油脂、胆固醇,却忽略了脂类在身体中的基础作用。适度脂肪能维持血管润滑,防止内壁干硬。徐正清的体检指标确实优异,但指标只是表象,血管状态并不会因为数字正常而无风险。医生后来分析,他脑出血的另一关键诱因,正是多年极度清淡饮食造成的血管脆性增加。

从表面看,徐正清的生活几乎完美:戒酒、控油、规律运动、体检达标。然而,正是这份近乎机械化的自律,忽略了身体对适度、平衡的需求。冬泳带来的极寒刺激,让血管承受了难以察觉的损伤;而过度清淡的饮食,又在悄悄削弱血管的柔韧性。两者叠加,使他的血管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看似健康,实则暗藏裂痕。当那一天的轻微头痛出现时,身体已没有任何缓冲余地。

医学专家总结道,这类病例最具警示意义——健康的关键从不是越极端越好,而是适度与平衡。无论是运动还是饮食,都应顺应身体的承受能力。对于徐正清而言,他赢得了时间,却输给了完美。那些被他视为值得骄傲的自律习惯,最终成了身体无法承受的重量,也让这个原本稳健如山的男人,静静地倒在了一个普通的秋日午后。

资料来源:

1.许文文,赵红. 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与运动诱发电位相关指标的关系[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5,32(03):169-171.

2.杨松海,赵丽姣. 微创穿刺引流术与药物保守治疗中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5,33(09):539-543.

3.段阳,龙淼青,王艺,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大承气汤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J/OL].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17):2609-2616[2025-09-10].

(《吉林59岁银行行长脑出血猝死,生前坚持冬泳12年,医生:忽视了重要2点

》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评论列表

灿尔哈察苏
灿尔哈察苏 14
2025-10-22 07:59
搞得跟写小说一样,还有没有可信度
山野村夫
山野村夫 13
2025-10-21 11:45
医生已经成为“马后炮”的代名词。
用户14xxx65
用户14xxx65 12
2025-10-21 11:19
越怕死的人,可能死得更早
用户17xxx47
用户17xxx47 10
2025-10-21 16:45
想吃啥吃啥吧
灿尔哈察苏
灿尔哈察苏 6
2025-10-22 07:52
喝酒能促使血管扩张再收缩,是不是也大有好处?
鸿金
鸿金 3
2025-10-21 18:05
上了年纪,血管、肌肉、骨骼象老化的蛇皮袋一样,一碰就碎。
白帝城
白帝城 3
2025-10-22 13:08
这事医生也没法说清楚的,作者编的
用户10xxx48
用户10xxx48 3
2025-10-22 08:49
医生牛逼来了湖说八道来了
蓝色的大海
蓝色的大海 3
2025-10-22 17:33
小编写这么长文章,想表达什么?
天涯花雨
天涯花雨 1
2025-10-21 12:25
死的时候都70岁,还59
用户98xxx98
用户98xxx98 1
2025-10-22 23:33
编的
林建清
林建清 1
2025-10-23 12:43
死亡安排不是医生决定。
东方红日
东方红日 1
2025-10-24 18:23
网络小说,写得啰里啰嗦,浪费读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