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事·人物记·43·小买卖三老儿之一·锔锅的 “哗棱棱,哗棱棱”,“锔锅呀!铜盆儿咧!” 我刚记事儿的时候,见天儿早下日头刚出来、头日头没,梁泡儿一位“锔锅”的老人,都会来到于家泡庄西头儿,在我们家儿住的当院儿大门西边儿找一小块儿空地,撂好推车子,搬下一个小风箱儿、一个有好几层儿抽屉的小工具箱儿,支上一个小小儿的风炉,朝天甩几下儿长长儿的“哗棱子”,吆喝几声儿,招呼人们锔锅锔盆儿。 老人个儿忒矬,不足一米五,黑瘦,但手里着牛筋儿串十几二十片儿铁皮儿做的哗棱子、胸前烫了无数儿黑色儿小眼儿的黄油布围裙却极长,几乎达到脚面儿;老人每甩一下儿哗棱子,都禁不住朝前挺一下儿肚皮子,踮起脚后跟,哗棱子朝上甩,远远高过脑瓜顶子,随着哗棱子发出“哗棱棱、哗棱棱”的一串串儿响,围裙略微离开脚面儿,露出也烫了不少窟窿的黑布鞋面儿。 哗棱子的响声儿和老人略显滑稽的动作,对孩子们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老人每次到来,身边儿总免不了围着几个小小子儿。 但老人对围在身边儿嬉笑、玩儿闹的孩子看都不看,甩几下儿哗棱子、吆喝几声儿,就“呱嗒、呱嗒”拉几下儿风箱,烧旺火炉子,静等有人送活计上门儿。 那时候儿人们生活儿所用的器具,不像现在这么丰富,铝盆、铝碗、不锈钢盆碗儿、塑料儿盆碗儿啥样儿的都有,都是瓷的、瓦的,搪瓷器具也还只有脸盆、茶缸子,是新鲜玩儿,有的人家儿洗脸甚至还在使老留下的铜盆。那时候儿孩子们多,打盆打碗就成了家家儿的常事儿,而那个年代人们多数儿日子过得紧巴,有些盆碗儿没打碎,只是裂了璺儿,哪怕“通天到地儿”,也“格不少的”扔,就等着锔锅的老人来了,订上锔子,接着使。 送“活计”的人,常常是家庭主妇。这些妇女一边儿带着求人儿似的笑把破盆破碗递给老人,一边儿数落着孩子的不老实,打坏了盆碗儿,如果恰好儿打破盆碗儿的孩子在围观,就难免挨数落几句,甚至脑门子挨“点打”几下儿,孩子害臊扭捏或转身而逃,众人不免哄笑几声。 但老人却并不多言,接过盆碗拿在手里转几圈儿,打量一番,放在一边儿,拿出一把小巧玲珑的“手弓”,来回拉几下儿中间的木棍儿,转几圈儿,调调弦儿,然后把盆碗儿放在木砧子上,两腿夹紧,着“手弓”在盆碗儿外头、裂缝儿的两边儿钻眼儿。盆碗儿的厚薄不同,钻出来的眼儿的深浅不同,用的锔子大小也不同,眼儿钻好,吹吹灰,老人在工具箱里拨拉来拨拉去,选出合适的锔子,对着眼儿比划比划,拿出小巧玲珑、比手指头还细的小铜锤子儿,“叮叮”轻轻敲打几下儿,再轻轻儿地钉进盆碗儿上钻好的眼儿里。所有的锔子钉好,老人又从工具箱里拿出油纸小包儿,着二么手指头肚儿轻轻儿抹出一点儿腻子,沿着盆碗儿裂缝儿、锔子眼儿轻轻儿抹上两个来回儿,“修旧如新”,破了的盆碗儿又能使了。 我们家儿有过一个黑色儿大瓮,小口儿大肚儿窄底儿,“有年头儿咧,能盛好几口袋粮食”,上半截儿从上到下有一排很大的锔子,大概也是老人锔的吧? 几十年过去,锔锅的老人早已过世,锔锅这份儿手艺也早就没了。但晨夕红黄的阳光下,这位瘦小的老人穿着长长围裙、挺胸踮脚儿朝天上扬甩哗棱子的动作,哗棱子“哗棱棱”的响声儿,老人手里那些“具体而微”、小巧玲珑的风箱、工具箱以及里边儿一层层的小抽屉儿、抽屉里杂乱堆放的锔子、钉子、手弓、火炉儿、锤子,却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
故乡记事·人物记·43·小买卖三老儿之一·锔锅的 “哗棱棱,哗棱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3-26 22:45: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