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事·人物记·44·小买卖三老儿之二·小脑袋儿” “小脑袋儿”是南坡上人。我跟“小脑袋儿”打交道,已经是十一二岁,地震以后了。 我一直琢磨不透,那时候儿“搞社儿”已经多年,“资本主义尾巴”也割了多少茬,为啥还会有“小买卖三老儿”这样儿的人、这样儿的事儿存在?如果说锔锅的老人和他的手艺是庄里人生活儿必须,再“割”也不能割儿去,但“小脑袋儿”和下文将要记述的我“大爷”,却纯粹是“做买卖挣钱”,咋就得到允许了呢?是因为他们岁数儿大,生活儿又困难,就放过了他们? “小脑袋儿”之所以叫“小脑袋儿”,是因为他的体型。老爷子人忒高,忒瘦,脑袋忒小,大约仅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大,走在哪儿都忒显眼。“小脑袋儿”常年推着车子串庄“换爆花儿”,推车子“车楼子”两边儿的平厢上一边儿放一条口袋,里手儿的盛爆玉米花儿,“外手儿”的盛换儿来的粒黍。 进了庄,“小脑袋儿”吆喝:“换爆花儿!换爆花儿!”“小脑袋儿”换爆花儿着一个小玻璃杯,大约有现在人们喝酒的“口杯”大,一杯粒黍换三杯爆花儿。很快,他的车子旁边儿就会围上一群小人儿。 跟“小脑袋儿”换爆花儿的孩子丫头很少,小子多。小丫头儿换爆花儿都是着己个儿家儿的粒黍,家里“格不少的”,一回也就换一杯两杯粒黍的,小小子儿们的粒黍则“来路儿”多,而且换的量大,一则虽然爸爸妈“格不少的”,但他们总能“踅摸儿”地偷着多拿点儿,二则一听见“小脑袋儿”进庄,有些“柴”小子就往生产队“场里”跑,想法儿从场里偷粒黍换爆花儿吃,换得更多。 “小脑袋儿”明白里头的“勾当儿”,更愿意跟小小子儿们“做买卖”,甚至鼓励小小子儿们上生产队偷粒黍换爆花儿,换得多了还“搭”给一杯两杯爆花儿。那时候儿小小子儿们偷生产队的东西换啥儿吃不叫“偷”,叫“淘气”,大人看着了也不大管,甚至大点儿的小伙子儿“看场”,还招呼小人儿,给几大捧粒黍,让小人儿换儿爆花儿来一块儿吃。大伙儿“互利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小脑袋儿”串庄换爆花儿总带着他的一个儿子。他这个儿子身形长得跟父亲一模一样儿,也是瘦高,脑袋小,庄里人管他叫“小小脑袋儿”。“小小脑袋儿”是给傻子,父亲推车子走道儿,他一声儿不吭地跟着走,父亲放下车子换爆花儿,他一声儿不吭地耷拉着脑袋在旁边儿站着;做完了一个庄儿的买卖,父亲绑好口袋口儿推车子走,他又一声儿不吭地跟上,完全是父亲的一个无声的影子。换爆花儿得在“好天头”、“日头暴”的时候儿,否则爆花儿就蔫了,不好吃,没人换。夏秋两季儿白晃晃的日头底下,父子俩一前一后儿悄莫声儿地走道儿,成了四邻八庄儿有趣儿而又让人看了心酸的一景儿。 后来“小脑袋儿”给儿子从梁泡儿说了一位同样缺心眼儿的姑娘,成了亲,但结婚不久,姑娘就跑回了家,跟家儿人说:“小小脑袋儿忒傻,我傻他比我还傻,不跟他过!” 跟“小脑袋儿”换了几年爆花儿,我到倴城上了高中,见“小脑袋儿”爷儿俩就少了,再后来爷儿俩再没来过庄里。大概“小脑袋儿”岁数儿大了,连这点儿小买卖儿也做不了了吧?
故乡记事·人物记·44·小买卖三老儿之二·小脑袋儿” “小脑袋儿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3-27 22:45: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