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与传统养生体系中,人体经脉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西藏密宗关注的中脉,三者共同维系气血运行与脏腑平衡。
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 “主干”,含胆经、肝经、肺经等12条脉络,精准连接心肺肝脾肾等五脏,及大肠、小肠、胃等六腑,持续滋养脏腑正气,保障功能运转。
更精妙的是,十二经脉气血遵循 “时空规律”—— 随十二时辰交替完成 “周天运转”,每个时辰有对应经脉处于 “气血旺盛期”(如凌晨1-3点肝经当令、3-5点肺经当令),这为经络调理提供了关键依据。以下内容建议收起来~















学习中医经络穴位对于小白来说可能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只要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你会发现它其实很有趣。这里有几个建议,帮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经络穴位。
第一步:看懂“身体地图”把经络想象成身体里的“主干道”,它们纵横交错,负责连接脏腑、输送能量。而穴位就是这些道路上的“关键站点”,通过刺激它们,就能调节整条线路的运行状况。
第二步:掌握核心“使用逻辑”了解点阴阳五行就像看懂使用说明书:
阴阳是身体的两种基本状态(如冷/热、动/静),追求平衡。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不同脏腑(如肝属木、心属火),帮你理解穴位和脏腑间的联系。
第三步:先攻克“明星穴位”无需死记硬背所有穴位,从最常用、最有效的开始,立刻能用上:
合谷穴(虎口):随身“止痛键”,头痛、牙痛按一按。
足三里(膝下四指):身体“营养师”,调理肠胃,增强体质。
风池穴(颈后):颈椎“按摩师”,缓解头痛、颈部疲劳。
跟大家共勉学习经络穴位要点
1、理解核心概念:经络是人体输送气血、连接脏腑的 “能量通道”;阴阳五行核心是 “失衡则不适,调和则养身”,无需深钻复杂推演。
2、聚焦入门重点:优先掌握常用经络(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牢记关键穴位(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的位置。
3、结合实际实践:日常按揉已知穴位,感受酸胀等身体反应;尝试用穴位缓解轻微不适(如疲劳、腹胀)。
4、系统深化路径:阅读经典教材(如《经络腧穴学》);寻求有经验的老师指导,避免自学走偏。
5、保持学习心态:无速成捷径,需逐步积累;坚持学习可实现从 “了解” 到 “日常调理应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