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首发首秀近百款新车,新趋势下新车企该如何找到新的增量市场?这题

郭淮谈汽车 2025-04-25 07:47:02

2025 上海车展首发首秀近百款新车,新趋势下新车企该如何找到新的增量市场?

这题出得有点奢侈,2025年已经是淘汰赛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每个细分市场都挤满了产品,能守住原有份额就不错了,怎么还敢奢望“增量市场”呢?

就比如说,前两年大家看到理想L9/L8、问界M9发财了,于是也纷纷进军。今年“三排座SUV”这个区间,我给大家数数当下新进入的玩家: 领克900、极氪9X、乐道L90、昊铂HL、问界M8……

其实还应该算上MPV的玩家,因为也是三排座的家庭用车,某种程度上和“三排座SUV”存在直接竞争:别克GL8陆尚、小鹏全新X9、理想MEGA Home版、魏牌全新高山、即将加上发动机的极氪009,还有老玩家腾势D9、岚图梦想家等等。

饼就这么多,大家都能吃饱吗?别看每个玩家汹汹,能笑到最后的恐怕没有几个。那些活不下去的,最终只能靠降价苟住,最后给留在场上的玩家也造成伤害。

不仅大车卷,小车也是一样的。本来比亚迪海欧/元Plus、五菱缤果活得挺开心,去年底杀入的吉利E5、星愿让大家觉得肉有点不够吃了,今年又来了一个卷王零跑B10 —— 纯电小车市场的好日子,恐怕也即将终结,只有产品+供应链的强者才能笑到最后!

难道只有内卷的死局了吗? 也并非如此!

今年车展,我带了三批基金经理逛展。一路上讲解,我发现他们的最为惊讶的两点:

• 比亚迪这么厉害,智能技术也追上来了,为什么汉EV没有把小鹏P7+给灭掉?

• 没怎么听说过奇瑞的消息,它近几年是不是发展得一般?

先看第一个问题,小鹏P7+和汉EV是事实上的竞品:都是十七八万、智能化都不错(汉也有天神之眼B了)、空间都很大、都舒适且实用。从产品特性来讲,二者确实很相似,如果抛掉品牌认知和情感偏好,那买P7+和买汉EV给用户生活带来的价值是相似的,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会差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买P7+的用户,根本不会考虑汉EV;反过来,买汉EV的客户,根本不会考虑P7+呢?

答案是产品+营销的人群定位。买P7+的用户从需求上来讲也是服务于家用,但更年轻更先锋一些,在他们眼里,汉EV有点保守有点土;而买汉EV的用户,则会觉得P7+有点花里胡哨、不太靠谱。由此就带来了一个结局,尽管每一方都很强,但都很难翘动对方的疆土。

反过来,从“避开内卷”的角度来讲,这种“人群定位的差异化”何尝不是有效的策略呢?其实每个产品在规划之初,人群定位都是差异化的,没有哪个产品经理傻呼呼地100%复刻竞品。问题往往出在营销与销售这一环: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出来了,能否高效地找到目标人群呢? 如果三五个月找不到,错失了良机,这个产品就会陷入全方位的迷茫之中了。乐道L60正是这样的牺牲品,我们希望新团队能重新开个发布会,重新宣扬并找到自己的定位人群。

再来讨论第二个话题:奇瑞过得好吗?

事实上,奇瑞是“远离舆论漩涡中心,闷声发大财”的代表。奇瑞过得不错,简直是好得很。无论是年销量、出口量、新能源销量、总营收在2024年都是突破性增长。

奇瑞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除了产品、技术、制造上的硬功夫稳扎稳打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奇瑞在营销与销售方面的独门秘籍—— 和其它车企相比,奇瑞更加注重精准人群的营销。也就是说,你没看到奇瑞的产品,并不是因为奇瑞快没了,而是因为你不是它的目标用户而已!

怎么做到的?我们没有篇幅去系统分析,可以管中窥豹!大概在2022-23年,我还在知乎上与大家探讨“直播卖车是不是伪命题”的时候,奇瑞汽车副总经理李学用,已经以快手为主阵地,主导建立了1000人的新媒体经营团队、自建主播团队20人,每天两班运营、两场直播,捷途的终商新媒体销量占比40%!

李学用说:内容是王道,能卖车才是硬道理!请注意后面这句话,能卖车才是硬道理,就意味着整个营销体系是围绕“精准人群定位”展开的,要尽可能让那些有可能买车的人看到营销;至于你和我这种大概率短期不买奇瑞的人,就尽量不让我们看到(因为露出就意味着成本),这样才能做到“品运效合一”。

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你和我看不到奇瑞,它却活得很好。正是因为它的产品做好了人群定位,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和营销工具去找到目标人群。你和我看不到奇瑞,恰恰是奇瑞这套体系运转良好的一个表现。

润物细无声,正是这种营销方式的特点。这时候,你问我2025年印象深刻的瞬间有哪些?说实话,自2024年以来我对车展有点无感了,常常是走马观花,一天下来也不知道看到了啥。硬要回忆的话,我想到两个瞬间:

一个是保时捷的911GT3,六速手动档又燃起了热血,保时捷的展台也比去年多多了!

第二就是不知道在哪个展台看到的“青海摇”。

找不到视频了,他们在车前跳起来就是下面这个状态:

第一反应,感觉有点俗;但很有节奏感,跳得也整齐划一,明显经过了刻苦训练,所以忍不住又看下去。你要说俗吧,人家穿得整整齐齐、表情也是淡定不夸张,也没啥俗的地方,反而与斧头帮有点像,在星爷的电影里就称之为艺术了!

不管怎么说,反正这个青海摇与保时捷911GT3,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正面的印象,也传播挺远。后来才知道,这是源自快手的一个博主,这次也是带逛车展的快手主播。在如此内卷的流量竞争中,快手以独特的风格占据了我的记忆。

那么,在车展这样一个“新车爆发”的背景下,那些真正在寻找“增量市场”的企业,是不是已经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发布多少车”上了?奇瑞还在沿着成功的路径继续走,也继续保持着与快手汽车的合作。另一家车企长安汽车,也将与快手深入合作。其目标大概是“营销上的技术突破”。简单讲,它不是“再买更多流量”,而是“把流量变成留量”。

过去车企花了很多钱买曝光,但最终转化为线索和成交的效率并不高;而这一次,快手与长安的合作,是从品牌触达、用户经营、数据共建、再到节点转化,打通了一整条新链路。他们建了一个叫“灵犀矩阵”的数字营销平台,说白了就是从AI创作到数据分析,再到线索分发和用户运营,一整套体系都能跑起来。

以前做车企新媒体内容,很像在刷彩票——一条爆了就赚到,但不稳定;现在是系统化在做,天天有播,样样可追快手本身的用户体量就很夸张,7.3亿月活,4亿日活,再加上“内容+算法+分发”的生态,确实帮长安覆盖到了不少过去够不到的地方。尤其是三四线以下的新线市场,那是增量最多也最难触达的地方。

长安内部把这叫“R1~R5人群流转链条”,意思是能把“有可能买车的人”给圈进来,用内容留住、用活动激活、用经销商跟进,最后变成客户。这里最妙的一点是:他们甚至把经销商的号也做成内容生产账号,谁内容做得好,谁就有线索、有转化。

在与快手合作后,长安的数据里已经同步了63个关键指标:从内容发布量、线索响应率到AI剪辑能力、脚本生成效率……甚至,快手还在为经销商打造“内容素材库”,通过AI帮他们提升内容产出能力。这不就是把整个“卖车这件事”数字化了吗?

这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奇瑞:你看不到它,并不代表它没有发力。反过来看长安,也是一样的思路,只不过这次他们不再默默干活,而是把一整套“智能营销打法”直接搬上了台面。这也让我们看到,在传统“卷产品”的外部战场之外,营销的内功修炼,也已经成为一场硬仗。

也许你会问:这些内容、这些流量真的能卖车吗?我的答案是——当然不能全靠它,但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在用AI卷配置、堆参数的时代,会讲故事、能打动人的车企,一定有更高的胜率。

就像研讨会上说的那样:“今天不是人找车,而是车找人。”这话乍一听有点悬,其实讲的是——品牌不再等待用户路过,而是主动出击、主动贴近。短视频平台,已不只是“宣传窗口”,而是变成了“增长阵地”。当车企不再执着于在展台上挤空间,而是去内容阵地、数据平台找用户,或许下一波真正的“增量市场”,真的就藏在那里了。

0 阅读:2
郭淮谈汽车

郭淮谈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