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耗费3个亿,捞上来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800年都没腐烂,里面文物竟有18万件!沉船上一个碗就够普通人不愁吃喝一辈子了!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二十世纪末的南海上吹着一股带着咸味的风。 一群穿着潜水服的考古队员蹲在摇晃的甲板上,任由太阳把他们的皮肤晒成紫铜色。 他们正在面对的,是中国水下考古史上最棘手的难题——距离海岸线二十多海里的位置,一艘南宋商船的残骸已在海底静静躺了七个世纪。 这条后来被称为"南海一号"的沉船最初是在1987年被声呐设备捕捉到的异常信号。 当时外国打捞公司想顺道帮忙,结果潜下去的蛙人刚摸到几个宋代瓷碗就起了贪心。 当时的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俞伟超教授听闻此事,连夜给国务院写了份加急报告,这才把沉船的主权牢牢攥在了中国人手里。 接下来整整二十年,几代考古人蹚着浑水跟大海较劲。 24米深的海水像被墨汁染过似的,潜下去只能看见半米距离。 他们用钢钎在海底打出三百多个探孔,像给人把脉似的地摸清了残骸范围——这条古船长23米,宽9.6米,肚子里装着六至八万件宝贝。 最难的是怎么打捞。 德国专家建议砍断船体分段托运,英国人出主意要先把海水冻成冰块。 最后还是中国人自己琢磨出个铁箱子套沉船的点子。 2004年春天,专为此事设计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在肇庆西江造船厂动了工,十二米高的特制钢箱是用锰钢焊成的,光钢钉就用了两千多公斤,横梁上还装了36个摩托车减震器。 2007年冬天,"南海一号"终于出海那天,四百吨的大吊臂吊着沉箱晃晃悠悠出水,全船的工程师都屏住了呼吸。 等看到沉箱底部真兜住了七百立方米的淤泥和那条古船,阳江海面上像过年似的响起了二踢脚的鞭炮声。 来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水晶宫,这条船才算真正睡进了保险箱。 六十个摄像头24小时盯着温度湿度,泡着沉船的池子里还兑着跟南海成份一样的海水。 等淤泥清理干净后,专家们眼睛都亮了——船上装的哪里是货物,简直就是南宋海上贸易的活标本。 舱里挖出来的18万件货品堆成了山,最多的要数龙泉青瓷。 釉水透亮的碟子整摞整摞地码着,碗边镶着阿拉伯商人最爱的卷草纹。 有个福建窑口烧的瓷罐子画着波斯纹样,还能装十斤供销社卖的散装白酒。 货物里掺着的铜钱也带着故事,最早的能追到东汉年间,最新的印着"绍兴通宝"的年号。 船板子的秘密更让人拍大腿。 闽南产的杉木在咸水里泡了八百年都没糟烂,每条压舱的龙骨木料上都打着工匠的印章。 古人造的防水隔舱更精妙,十三个密封格子像给船上了寿险,撞礁石破两三个也能浮着走。 当年带着填装箱图纸上阵的工程师陈江淮,如今还在为这条船忙活。 2023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出水奇珍"特展上,六十多岁的陈工额头贴着退烧贴给观众讲解:"那会我们想了个土法子——在钢箱底下垫瓦楞板,就跟农村晒苞米用的垫子似的。"他说这话时,背后的投影正播放着当年起吊时第一股浑浊的海水涌出钢箱的画面。 船上那些不成套的首饰,如今也成了历史系教授们的心头肉。 有个镀金镯子上錾着西夏文字,微雕的莲花纹里嵌着半粒波斯琉璃珠。 八百年前的船老大定然不会想到,他给爱人带的礼物会在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室被切成四十多片做化验。 最唏嘘的要数那些"走单帮"的证据。 拂去淤泥的算盘珠子卡在集装箱的竹片上,旁边散着没吃完的橄榄核和话梅籽。 船尾底舱压着对缺角的玉棋子,青玉雕的"卒"子被珊瑚虫蚀出星星点点的白斑,让人想起那些没能游回岸边的水手。 (权威信源) 人民网《"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诞生记》2007年12月28日 央视新闻《南海一号:改写中国水下考古历史的发现》2019年11月21日专题报道 国家文物局官网《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遗址保护进展》2020年8月更新 新华网《考古专家揭秘"南海一号"文物背后的海上丝路故事》2021年5月18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23年度工作报告(内部资料)
2007年,我国耗费3个亿,捞上来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800年都没腐烂,里面文物
秋水共长
2025-05-11 00:37:01
0
阅读:2